关于红楼梦的一些感想(2)
一、红楼梦中的明线与暗线戚寥生序有言,“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更直说,“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这已经提示的很明显了,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当注意到表层故事下,作者还想要讲的另一个深层故事。这两层故事便是红楼梦的明线与暗线。明线,是贾府的盛衰荣辱、宝黛钗的爱恨情仇、金陵十二钗的红颜薄命,这些构成了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暗线,是明亡清兴的历史事实、朝代更迭的历史周期律、警醒世人切莫“哀之而不鉴之”的深刻反思,这些构成了红楼梦的“一把辛酸泪”。
明线与暗线交织在一起一起,构成了个人视角与家国天下竟能以春秋笔法同存的红楼梦,让其同时拥有小说和史书的特点,一喉能唱两歌,这便是它的神奇之处,也是它“真事隐,假语存”的写作手法的展现。
二、作者之立意主旨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总是习惯于用现代视角揣测红楼梦作者表面上的立意。比如什么“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指出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这种观点看似合情合理,体现出了红楼梦的先进性,但是却不符合当时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曹雪芹不是马克思,不可能在“封建”概念都没有的封建时代写出一本反封建的小说。再怎么样,一代人只能根据一代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来评判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无论是谁,都无法脱离历史局限性,让明清小说反封建,这是不成立的脱离时代背景的自我想象。想要揣摩作者立意,我们就必须以古人的视角来解读红楼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特质。事实上在明清至以前,中国古典文人创作一部作品,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传奇小说,都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