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里拆弹总要选红蓝线?(3)
2023-08-20 来源:百合文库
快消品的价格是几块钱,互联网的产品是不要钱,所以互联网用户更没有任何忠诚度、心理负担和沉没成本,发现你不好用了,马上就掉转枪口转向友商。
当年MySpace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西方新闻业的扛把子默多克掌控了大量的传统纸媒巨头,在做MySpace的时候却不太注重用户体验。
如果你还对这款产品有印象的话,你大概率还会记得只要打开其他人的myspace主页,音乐便会自动播放。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一点极其奇葩。
因为每个人的音乐审美不一样,喜欢古典音乐的人点开了一个喜欢凤凰传奇的朋友的页面,广场舞音乐不请自来,对这个用户来说,这个体验就过于糟糕了。
当然反过来可能也是这样,我就是一个很喜欢凤凰传奇的人。
用户不喜欢会和你说为什么不喜欢吗?
不会的,他直接就去用FACEBOOK了。
等默老师发现他的产品慢慢地被人大规模唾弃的时候,已经无药可救了。
而荒谬的是,互联网其实是最容易有反馈的行业。
互联网产品本身就是由很多数据构成的,而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反馈机制是更容易搭建的、且周期性更短的。
所以互联网企业的快,应该是用数据反馈去快速迭代。
3
反馈重要,及时反馈、有效反馈重要,那问题来了。
怎么才能找到真正的反馈呢。
我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之前字节的杨老师讲过的,因为太典型了,我再复述一遍。
在2016年左右,有一家互联网外企做的产品是PC端的新闻推荐。
他们有个部门是做数据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KPI是提高新闻推荐质量。
质量这个东西吧,很容易把握不住,你说家长里短的本地新闻,质量就不好吗?
可能有人可能就好这一口,觉得这种新闻质量就很高。
他们采用的标准是用户使用时长,平均用户使用时长越高,KPI就越高。这个部门的KPI每年都超额完成,结果没过几年这个部门就被裁掉了。
时长确实是在涨,不假,没有水分。
但时长增长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用户体验变好了、全体用户看的时间更长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忠实用户继续留下来了,但他们也并没有延长自己的使用时长,而一些原本不怎么用的用户觉得这个产品不好,就走了。
这些用户走了以后,因为人数少了,分母变小了,平均时长就变长了。
当年MySpace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西方新闻业的扛把子默多克掌控了大量的传统纸媒巨头,在做MySpace的时候却不太注重用户体验。
如果你还对这款产品有印象的话,你大概率还会记得只要打开其他人的myspace主页,音乐便会自动播放。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一点极其奇葩。
因为每个人的音乐审美不一样,喜欢古典音乐的人点开了一个喜欢凤凰传奇的朋友的页面,广场舞音乐不请自来,对这个用户来说,这个体验就过于糟糕了。
当然反过来可能也是这样,我就是一个很喜欢凤凰传奇的人。
用户不喜欢会和你说为什么不喜欢吗?
不会的,他直接就去用FACEBOOK了。
等默老师发现他的产品慢慢地被人大规模唾弃的时候,已经无药可救了。
而荒谬的是,互联网其实是最容易有反馈的行业。
互联网产品本身就是由很多数据构成的,而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反馈机制是更容易搭建的、且周期性更短的。
所以互联网企业的快,应该是用数据反馈去快速迭代。
3
反馈重要,及时反馈、有效反馈重要,那问题来了。
怎么才能找到真正的反馈呢。
我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之前字节的杨老师讲过的,因为太典型了,我再复述一遍。
在2016年左右,有一家互联网外企做的产品是PC端的新闻推荐。
他们有个部门是做数据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KPI是提高新闻推荐质量。
质量这个东西吧,很容易把握不住,你说家长里短的本地新闻,质量就不好吗?
可能有人可能就好这一口,觉得这种新闻质量就很高。
他们采用的标准是用户使用时长,平均用户使用时长越高,KPI就越高。这个部门的KPI每年都超额完成,结果没过几年这个部门就被裁掉了。
时长确实是在涨,不假,没有水分。
但时长增长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用户体验变好了、全体用户看的时间更长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忠实用户继续留下来了,但他们也并没有延长自己的使用时长,而一些原本不怎么用的用户觉得这个产品不好,就走了。
这些用户走了以后,因为人数少了,分母变小了,平均时长就变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