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化学—基础原理发展史(上)(6)
[响声]
就是我手上的这个长的像长日光灯管的干涉管。日光灯管现在已经很少看的到了,但干涉管我们还一直有在用,因为它实在是太方便了。干涉管对于奇术不亚于尺轨之于作图。我们都知道现代奇术的理论基础是ARad场理论,但场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不像你的桌子,有长宽高,是定型的,有颜色。
咦?你们的桌子为什么突然间变透明了,现在你们该怎么判断它存在与否呢?用手触摸去测量是个不错的想法,我也看到有人在用笔在表面划线,这都可以标识出这个肉眼不可见的桌子的大小,没错。
但万一,就像现在这样,你们的桌子彻底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话,该怎么去判断这张桌子的大小与体积呢?你还能确定它真的存在吗?
我们在面对ARad场时大抵也是这个情况。它不像电磁场,至少我们能通过铁粉磁粉什么的去直观而间接的表现出场的存在。根据第一条早期定律,EVE粒子几乎不与物质世界产生联系,我们也可以说ARad场也几乎不与物质世界产生交互。而干涉管的发明为解决场不可见这一问题提供了道路。
干涉管的原理是场干涉理论,不过确切来说,是干涉管的发明导致了场干涉理论的提出。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两个ARad场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干涉管正是利用了这一现象。其底部由一个时新的电驱动EVE源10构成,中段则是场相互干涉的探测区域,由一个类三极管的设备组成,探测干涉现象的栅极同时作为立柱支撑上下两段,源极埋在下部以输入内部场强,漏极则置于上段的接受板下方,以向接受板输出信号。探测部分的外壳一般由铅玻璃或者其他能比较有效隔绝干扰的材料制成,内部则抽成真空,也是为了防止干扰。上段连接了一个接受板和对应的效应接口,可以拓展一些可以利用变化场强的外部设备。
正常情况下,干涉管在供电并稳定后会在探测区输出一个恒定大小的场强,当其处于非平行探测区方向的外部场中时,效应借口所得到的EVE能会随外部场强的变化有一定的升降。
看上去非常简单,但的确是非常天才的想法。直到今天,干涉管依然是我们作粗略测量的主要工具。不仅在于其简单且易于放大的结构设计(一般来说,更大更长的干涉管会更加灵敏),还在于其低廉的造价。相比一众需要使用遮断合金做抗干扰材料的设备,铅玻璃要便宜的多。而且干涉管不需要什么前期练习就能直接使用,你甚至可以在效应接口插一个EVE-电转换模块然后接个发光二极管或者灯泡什么的,就能根据闪光强度来判断当前场强。对比一下,你不会想在未经练习的情况下就被直接剥夺可见光视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