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炼化学—基础原理发展史(上)(7)

2023-08-20新怪谈CP基金会控收保 来源:百合文库
已经被拆除了主要结构的方尖碑底座,注意后面巨大的信号天线
干涉管的首次大规模应用是在被称为“方尖碑”的第一代场强探测设备上,也是最早的ARad场可视化技术。之所以得名方尖碑,是因为早期电驱动EVE源和其散热设备巨大的占地面积,以及为了更灵敏测量并消除干扰而不断拉长的干涉管。即使到了七十年代,高耗电和体积巨大这两个问题仍然没有本质上的改观。
方尖碑主要由两组核心部件组成。其中一组就是我们刚刚已经介绍了的干涉管,三根在方型管身一组对面镀上遮断合金,以进行特定方向屏蔽的干涉管可以输出三维坐标上场强的变化,但只输出变化并不足够,这时就需要另一组核心元件派上用场。这便是铍青铜—遮断合金簧管。
它是最早的EVE—电转换元件。我们在之前曾经提到过铍青铜合金和遮断合金作为非惰性物质对EVE粒子的阻碍能力。铍青铜拥有一个相当高但不是极端大的阻率,使得它很适合作为簧管内的测量部分,而遮断合金的阻率近乎无限大,能够完全的屏蔽EVE粒子,创造一个基本无外部干扰的环境。

炼化学—基础原理发展史(上)


在一对相向紧贴的细铍青铜丝两端加上一定电压,将干涉管变化的输出施加在青铜丝上,从而改变两丝的相对电阻,并最终改变三个示波管两端的电压。只要能阅读三个示波器对应二维平面的波形,就能解读当前场强的大小。
为什么是三个示波管呢?
虽然说直接输出X、Y、Z三个轴向的变化更加方便,但为了表现场强在一个相对平面上的变化,方尖碑采用了将相互独立的三纬数据调制成三张二纬平面图的方法。不得不说,在未经长期练习前阅读三个不同的示波管数据——或者按照其图象外形特征称峰型视图——实在是太过艰难。
除了阅读困难和我们已经提到的占地功耗一类问题,方尖碑还存在其他的缺陷。
簧管作为最早的转换元件有太过敏感的机械结构和过大的体积。虽然铍青铜优异的弹性和延展性让它有极其优越的测量精度,但最大的问题出在金属材料本身存在的疲劳性上。使用一段时间后,青铜丝很容易弯曲甚至是折断。一些极端的情况也能导致这个问题。如果你在一个方尖碑下方来了一次几公里远的显形术,一般来说,不会剩下一根完好的青铜丝。

炼化学—基础原理发展史(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