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
时至今日,站上这片黄土高原,我大概再也无法体会到,多年前一个普通农人曾经对雨的渴望。
在那个靠天吃饭的时代,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对于农耕文化而言,人们一年的收成全都建立在稳定水源的基础上。为了秧苗的生长,取水是避不过的重要环节。农民们或是手提肩挑、或是车拉马驮地走上好一程,这才勉强维持着每日的灌溉。
而要是遇上了旱季,水源则愈发难觅。站上土塬的农民们会时不时抬起头,注视着天空游荡的几缕薄云,期冀着它们偶然被风吹拢到一处,向大地洒下水滴。当天空阴沉下来的时候,时常盘踞在他们脸上的云翳反而逐渐消失了,最终被雨水被冲洗得一干二净。古人所谓的天降甘霖,大抵便是如此了。
所幸的是,这种日复一日的枯燥而又提心吊胆的生活被一些人打破了。他们试着修建出一条将水源与田间相连的通路,让水流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地方。
渠道。
毫无疑问,在当时建造它绝非一桩易事。从开工的计算规划,到通渠的钱财人力,第一批挖渠人费尽心力,终于破除重重壁障,让涓涓细流进入了农家田园。渠道的落成为塬上的生活带来了一场剧变,农人们从整日取水的奔波中解放了出来。眨眼之间,由这个通路所带来的便利就已在百姓间广为传颂。农户们都争着要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通上水渠,以此终结挑水浇苗的日子。眼看需求如此,修渠自然而然变成了一桩专门的营生。仔细想来,但凡能够做上渠道,便再不必为一年的农事犯愁,着实是桩旱涝保收又极有效益的美差。农户中有些头脑灵光的,干脆撇下了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活,学起了修渠的手艺,给四周邻舍的田地都筑起了渠道。不过事实上,这些渠道许多时候还是摆脱不了通路的属性。汛期放水,旱季断流,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