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建国后,为何采用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方式清理户籍?
古有谚云:“王者有二宝,土地与人民。”土地的大小,决定着国家的规模;人民的多少,决定着国力的强弱。隋朝建国后,采用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方式清理户籍,使得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大大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有力地加强了户口的管理,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的国力。
自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国家遂进人分崩离析的地方割据状态。中间虽有东晋王朝一统天下,但时间太短,不过数十年。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搅得整个中原地区民不聊生、鸡飞狗跳。大批汉族百姓南迁,依附豪强说地主,国家的户口迅速减少。
隋朝承袭北朝的经济制度,以人头与土地相结合,赋税的征收和徭役兵役的发动都是以户为单位,以人头为核算起点。要隋知道确切的赋税额,其前提必须有个确切的户口数,也就是确切的户籍数。可是,从南北朝以来,政府所掌握的户籍数,与实际户口情况极为不符,隐漏非常厉害。
造成隐漏的原因大致是:有些家庭的户籍,仅报丈夫,不报妻子;有些家庭虚报年龄,或老或小,避开丁男(国家年龄达到法定赋税徭役年起征标准)年龄段;有些游手好闲者,荡逃在外。所有的表现,症结只有一个,即逃避赋税力役。581年,杨坚取得帝位,为隋文帝,年号开皇。
开皇初年,隋朝户口仅380万户,到大业二年(606年)增加到890万户。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户口激增了一倍有余。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口有所恢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隋文帝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两项影响深远的政策。大索貌阅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