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杂感·关于苦难文学》(4)
如果文章是追求共情,万不可自我陶醉感动,怜惜了笔力,陶醉了自己,感动的自己稀里哗啦,却让其他读者看的是一头雾水。
文字是有力量的,或许一两个用到精髓,便能杀人诛心。所以万不能怜惜笔力。
其实我原来是不屑的,直到有些朋友的所作所为,让我觉得消费两个字是如此刺眼,我曾写过一篇悼念家父的随笔,被有些朋友冠以消费家人的名号。在我看来,我是支持正当的讨论作品,无论是支持和否定,但是消费二字却有些过于恶毒,但那位朋友却有些不自知。
谈及这里不是为了吐槽或者发泄些什么,只是想说文字确实有力量,所以用文遣词要斟酌,能要用的就要用上,不能少的千万不可少,这也是读完那篇过奖作品,读完gats哥的专栏自己最直观的收获。
谈到专栏区的有些朋友,就不由得说句题外话,经历了那么多,我一直在思考创作的初心或者意义,我原来觉得创作是为了钱过于庸俗,但是后来又觉得是不食肉糜的可笑逻辑。但是当我看完了《觉醒年代》之后,又觉得创作为了钱就是俗。现在冷静下来又觉得,追寻创作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是不矛盾,一方面追寻创作的物质层面,享受创作带来的物质或是名声享受,一方面追寻自身文学水平,美学提升是决不可说矛盾的。如果说我学了鲁迅先生的凌厉笔锋,不代表我写不了网络小说不是。觉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终究是力所不及的自欺欺人罢了。
说来,好久没写随笔了,但其实最近也没有停下思考。无论是沸沸扬扬的ai文学创作还是创作观或者说是道德观。昨晚看完了《觉醒年代》,这里第二遍提及算是夹个私货。在作品里我看到了那个大争之世的北大,那个君子林立,和而不同的净土,我是羡慕的,在我看来专栏区也是这么个平台,专业的非专业的,各种派系的创作者们在这里摩擦,交流争论反馈。是对提升文学创作及其好的环境。他不是你的老师告诉你三个答辩老师全是喜欢俄国文学,你写印度文学你就别想毕业的一潭死水。是充斥着各种你喜欢的讨厌的派系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