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究竟美在哪里?(2)

2023-08-01唐诗春江花月夜陈子昂 来源:百合文库
说到本书,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细数许多诗人,而是选取了他心目中最好、最典型的六位大诗人,然后切入到他们所在的时代,呈现出整个唐朝不同时期下,诗人及其诗作的不同风貌。作者认为,唐朝之所以成为诗歌的盛世,是历史文化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要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漫长的准备期,诗才会在唐朝如花一般盛放。而从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诗在风格上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演化。在对诗人和诗作的讲解过程中,作者也时常有感而发,把古诗和当下的生活结合起来,生动地诠释了“诗如果不能够跟生命对话,就真的味同嚼蜡”一样体悟和见解。
全书开篇第一句,作者就说“诗像一粒珍珠”。珍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漫长的琢磨过程。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像唐诗那样的文字、语言还没有成熟,甚至是处在一个练习的阶段。陶渊明广为人知的《桃花源记》,就是他自己诗的序篇,结果,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他那首诗是什么,反而记住了这篇序。这种现象稍显讽刺,却也很有趣,它说明了,陶渊明的那首诗,在形式上还不够好,也不够完美。诗要达到后来的高度,需要在魏晋时期,对于文字、声音、诗的韵律与结构等有所准备。那时候是“五胡乱华”的年代,语言环境十分混乱,有人讲匈奴的语言,有人讲鲜卑的语言,有人讲羌族的语言,甚至还有人讲梵文。在那样一个语言大混乱的时期,大家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讨论完美形式的文学该是什么样子的,如同大家都还在磨着那颗珍珠一样,是打磨的阶段。

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究竟美在哪里?


因此,作者称这段时间为“漫长的准备期”。
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在形式上也有待创新和完善。陶渊明写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我想,这里边打动我们的,完全是内容上的感同身受。陶渊明在诗的内容上,有很多深入人心的东西,但在形式上就没有太大的创造性。其实,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在写五言诗了,但陶渊明并没有开创新的形式。甚至有时候,他的诗反而趋向传统。例如他的《停云诗》,每句四个字,这是《诗经》的模式,是一种传统且久远的风格。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叫做“骈体文”的文体,用四个字与六个字相排列,去打破五言的平衡,去重新组合语言的节奏。写骈体文的诗人譬如鲍照、颜之推,在中国文学史上虽不是特别有名,但不置可否的是,他们也在琢磨那颗珍珠,也在试验形式上予以突破新的可能性。
终于,经过了三百多年的融合,所有的语言达到了一个和谐的状态,形式上也出现了七言的创新,甚至像李白这种革命性的诗人,在《蜀道难》一首诗里面,竟然用到了一、三、四、五、七、九的组合。不仅如此,在押韵、对仗、文法、结构等方面,唐诗也发展到了完美的境界。在谈到初唐诗歌的时候,作者常常用“水到渠成”这个词来形容,他甚至直言,对活在那个年代的诗人充满了羡慕和嫉妒,因为当时的语言和文字已经完全成熟,这些人似乎天生就是要做诗人的。我们看到,在短短的开元、天宝年间,文学史上最好的几百个诗人,都像是约好的一样,同时出现了。而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文学的花季,诗歌的盛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