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史论(2)

2023-07-16历史 来源:百合文库
起初接触宋史,都道宋仁宗是最仁慈最节俭的皇帝,他的形象也由于各种演义而广为人知。某乐更是营造了一种仁宗盛世的美好景象,不错,史书里也是这么写的,但如同我上面所言,封建王朝的盛世是相对而言的,不过我要说,仁宗的盛世是个空架子,表面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内里早就烂透了,不过是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到了这种地步,还要垂拱而治,还要揣着袖子掖着藏着,一藏,就是四十多年。这些都是后来我了解到神宗朝后两相对比得出,赵顼不比宋仁宗的名声在百姓中广为流传,他始终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尘封在史书里的神宗,就算很多人都知道王安石变法,却依然不知道变法背后那个皇帝,更有甚者,或许还以为那个躲在阴影里的皇帝是什么七老八十白须大把的人,相反,他的形象应当比仁宗年轻得多,也更有活力得多,毕竟不用为生不出儿子而苦恼,他继伟不过十九岁,在这之前他看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决定,因此他一旦登陛,就将有所作为,他是个有目标有理想的青年,他的指向很明确,反观24岁真正掌握权柄的仁宗,沉迷于自己的后宫无法自拔,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说是咸鱼,可能仁宗粉会不高兴。
不过仁宗也是懂得自省的,过了段时间,发现自己的身份是皇帝,才有了点要恪尽职守的想法,于是便有了范仲淹的改革,呵呵,不过这次改革当然是无法与王安石变法相提并论的,仁宗也远没有神宗的恒心和毅力,更何况范仲淹和狄青都死在仁宗朝,仁宗终究辜负了他们,揣起手来不说话了,说仁宗关心臣子,对比一下王安石的结局,是的,王安石罢相是在熙宁九年,九年,赵顼和王安石坚持了九年,元丰年间,尽管赵顼也有妥协,但他只是把妥协当做策略,而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在元丰年间依然能够保留下来,并且对于王安石本身,赵顼永远都是那么紧张,即使王安石在金陵闲居。有一轶事,道是因王安石妻弟事,当地官吏登门说要搜人,恰巧这事儿就被赵顼派去慰问王安石的太监听到,回去报告了赵顼,赵顼一听这还了得,敢到我老师家里搜人!遂将那俩官员贬了。好吧,这时候允许你们骂他昏君,骂得越狠越好,gkd!

史论


至于王安石死,是在神宗去世一年以后……也就是只要小顼在,是不会让王老师受委屈的。多么强烈的对比。
再问,一提到成化皇帝,大家想到的是什么?万奶妈子,没错,群众永远都是对劲爆消息最感兴趣,于是朱见深为这事儿没少被人诟病,似乎专宠万贵妃就成了评判他个人优劣的唯一标准,而他的其他事,则全可以从史书上消失一般。我上问说过,文官集团写的史书都带有主观色彩,更何况后朝修前朝历史,那是完全可以黑的说成白的了。朱见深的骂名,其实还真不止万奶妈子这一条,比如开设西厂,比如成化犁庭。先说西厂,提到这个名称,一般人大概都会露出惧怕嫌恶的表情,其中原因,也是双眼被史书蒙蔽罢了,西厂的做派的确跋扈,我们必须探究西厂开设的原因,才能弄明白这种“跋扈”是对是错,背景:锦衣卫和东厂已经和文官集团打成一片,也就是皇帝的权利不足以制衡臣子(虽然说明朝废除了丞相,看似皇帝皇权独揽可以恣肆妄为,实则与文官集团形成权力制衡的两个秤砣),锦衣卫与东厂是皇帝的耳目,而当这些耳目拥有自己的心思,与文官集团打成一片,皇帝的耳目就失灵了,所谓耳不聪目不明,就会导致权力天平失衡,一旦导致这种一家独大的态势,危险也讲随至,因此皇帝急于寻找新的耳目,于是朱见深把目光投在了自己培养的小太监汪直身上,西厂行事不徇人情,汪直本人也不收贿赂,不仅不收,还把这事儿直接上报,这哪能不引起文官集团的记恨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