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封神演义》之伯邑考救父失身(上篇)(5)
第一点:借力打力表忠心
如果只是用自己的身份想要劝说伯邑考,显然几率比较小,那么就需要借助伯邑考的父亲西伯候的地位了。对,并不是我散宜生说伯邑考你不能去,而是你的父亲有明确的交待,我作为臣子只是跟你传达侯爷的信息。你如果不听那就是违背侯爷的意思。就是说你虽然是侯爷的儿子,但也是臣子,就好比是皇帝给太子下了道口头圣旨,你不听那就是抗旨。跟我散宜生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散宜生把西伯候姬昌摆在了伯邑考的前面进行交谈。颇有插旗立威的意思。实际上我散宜生只不过是想借助侯爷的威信来表示臣子的忠心,阻止公子你也是为了西岐好。
第二点:投石问路表孝心
仅仅是一味的阻止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散宜生又给伯邑考出了个主意,意思说公子你大可不必亲自去,派一个士卒先去探探情况,一样能够体现公子的孝心,如果侯爷没事,公子也也可以安心,如果真有情况,那么咱们也能根据具体的情况一块儿商量商量对策。也没必要公子你孤身犯险。
通常来说,这个办法是没错的,只不过对象搞错了,伯邑考这个人性格应该说是比较偏执的,一旦自己决定的事情别人很难动摇。在这件事情上伯邑考就充分展示了自己对于孝道的偏执。不愿意采纳散宜生的主意。换句话说散宜生的办法其实就是对待事情的变通,在整体大局的形势之下的变通之法,无论是对于侯爷、伯邑考个人,还是说整个西岐来讲,都是考虑到的。而伯邑考此时的眼里更多的是被孝道占据,身为长子不能为父亲分忧,父亲落难不能看望以尽孝心,作为子女连最基本的人情伦理都不能以身作则,还谈什么治理子民呢?
两人的话都没错,错的是散宜生始终只是外臣,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在夹杂私情的国事面前说服坚定的伯邑考。所以在后文中也提到说时有上大夫散宜生阻谏,公子立意不允。可见伯邑考的行事态度之坚决。
如果只是用自己的身份想要劝说伯邑考,显然几率比较小,那么就需要借助伯邑考的父亲西伯候的地位了。对,并不是我散宜生说伯邑考你不能去,而是你的父亲有明确的交待,我作为臣子只是跟你传达侯爷的信息。你如果不听那就是违背侯爷的意思。就是说你虽然是侯爷的儿子,但也是臣子,就好比是皇帝给太子下了道口头圣旨,你不听那就是抗旨。跟我散宜生是没有关系的。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散宜生把西伯候姬昌摆在了伯邑考的前面进行交谈。颇有插旗立威的意思。实际上我散宜生只不过是想借助侯爷的威信来表示臣子的忠心,阻止公子你也是为了西岐好。
第二点:投石问路表孝心
仅仅是一味的阻止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散宜生又给伯邑考出了个主意,意思说公子你大可不必亲自去,派一个士卒先去探探情况,一样能够体现公子的孝心,如果侯爷没事,公子也也可以安心,如果真有情况,那么咱们也能根据具体的情况一块儿商量商量对策。也没必要公子你孤身犯险。
通常来说,这个办法是没错的,只不过对象搞错了,伯邑考这个人性格应该说是比较偏执的,一旦自己决定的事情别人很难动摇。在这件事情上伯邑考就充分展示了自己对于孝道的偏执。不愿意采纳散宜生的主意。换句话说散宜生的办法其实就是对待事情的变通,在整体大局的形势之下的变通之法,无论是对于侯爷、伯邑考个人,还是说整个西岐来讲,都是考虑到的。而伯邑考此时的眼里更多的是被孝道占据,身为长子不能为父亲分忧,父亲落难不能看望以尽孝心,作为子女连最基本的人情伦理都不能以身作则,还谈什么治理子民呢?
两人的话都没错,错的是散宜生始终只是外臣,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在夹杂私情的国事面前说服坚定的伯邑考。所以在后文中也提到说时有上大夫散宜生阻谏,公子立意不允。可见伯邑考的行事态度之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