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2)
在王福军的记忆中,他和连城第一次相见是在四岁多的时候。他们两家就隔着一堵墙,出门就能见面——他们两个肯定是在更小的时候就见过,只是他的记忆只存在于四岁之时。
他出生在1958年,连城跟他同岁,但连城孩童时期一直体弱多病——兴许是闹饥荒的原因。他每次在家门口见到连城,都感觉连城病恹恹的,孤零零一人地坐在家门口的石阶上看着天空,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回想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缺粮食,光他听说的,村子里在饥荒时就饿死了不少人,他一度以为连城的身子骨根本熬不过那个岁月。
恍惚的时光,模糊的记忆。饥荒时代总算熬了过去,他也迎来了八岁可以上学的年龄。四岁到八岁这段岁月,他记得连城一家间歇性来回出去了几年,记忆中已经很难搜寻到连城那个岁数的身影,也或许他们有过接触,但影响太小,印象中的记忆已经消退。
八岁到了上学的年纪。在他心中,上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开学当天他换上自己最得意的衣服,迈着欢快的步伐,迎接自己一个新时代。
学校不大,就是一排老房子,五个班级,看起来老旧,但可以遮风挡雨,也算是给十里八村的孩子们一处上学的地方。
到课堂上,他看到了四年没见的连城。他独自一人坐在二排的最角落,看着黑板,依旧和以前一样在思考着什么。
学校穷,学生们都没课本,上课全是老师把知识写在黑板上,给他们一一讲解。学生们对新鲜的事物总有好奇,每个人在上课期间都很认真,生怕学漏一些知识,被人嘲笑是文盲。
他之前跟连城几乎没说过话,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孤言寡语之人,谁知上了课才知道,连城对学习十分上心,总能提问出各种知识盲点,让老师颇为赞赏,最后还被评选为班长,管着班级同学。
连城自从当上班长之后,就积极举行各种班级活动,把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同学们就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小大人——处理事情有一股大人的风范,思考的问题也完全跟他们一群八岁的学生出入很大。
入学这一年,国家文化大革命降临的时间,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动荡,处处都在闹革命,村子里好几户人家都被波及。
那时候学校成了社会上仅有的一处安宁之地。
连城家里较穷,每天下学之后就会外出割草挣公分。那时他每天看着忙碌着的连城,感觉这个人怎么总是停歇不下来玩耍呢?现在一想,觉得当时他即使饿着肚子都能迸发出一股激情,心中突然对当时的连城好生羡慕。
小学生涯的休息日,大多孩子们都会选择去村外追逐嬉闹,夏天下河抓鱼游泳,炽热的童心完全没有被动荡的社会所影响。但这么热闹的童年,却从来没见过连城的身影。他家就他一个孩子,在那个年代独生子女是很少见的,因此他从小就扛起了家里的一份小旗帜——这也是他能思想成熟的原因。整个小学期间,他几乎没有跟连城有过什么交流,甚至连一次简单的玩耍都没有。虽然两家是邻居,住在隔壁,但两家都没过什么交往,这也是在村子中少见的现象。曾经他对连城家的神秘感有过好奇,但也仅仅是好奇,没有去追求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