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好文字(2)
就我自己的写作练习过程来说,少年时期曾沉醉于辞藻与句式,后来年岁渐长,随着阅读的丰富,以及工作中不断的文字训练,我才得以更好地理解洗练文字背后的美。可以说,这篇满分作文的点评中所表扬的,正是中学生习作中易犯的通病,是应该纠偏之处。《读库》的主编张立宪在《如何让孩子爱上写作》一文中指出,写作中出现最多的两个问题,一是词不达意,一是理不胜辞。后者呈现出来是“用华丽的、密集的字词传递单薄的意思”,但写作者往往难以自知。
舆论不应把矛头对准这篇作文的写作者一个十七八岁的高考考生。我们在少年时代或许都有过这样的阶段。但是,这篇作文获得了满分审定,经过了舆论的放大,进而可能引发的示范效应,值得思考和处理。语文教育应当导向“好文字”,从个体的角度说,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让人一生受益;从更广的角度说,无数个体的母语表达能力将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面貌,是其精神之所在。
王鼎钧在他的回忆录四部曲之一《昨天的云》里,写过一位老师对他写作的影响。那位老师强调文笔简洁,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告诫学生要警惕文艺流行病,白话文学的根源不在书本里,而在生活中,在大众每天说的话里。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在天地间找文章。王鼎钧有一次在作文里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作清明的一站。”老师看后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但在发作文本时淡淡地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地说清明到了。”另一次,王鼎钧又写:“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老师毫不留情地改成四个字:今年八月。
王鼎钧后来成为一代文人。幸而他遇上了好老师,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何为文字之美。希望所有的孩子,也能在语文教育中被真正的好文字熏陶滋养,学会用平易的文字表达深思,用克制的文字表达深情。
摘自《读者》
2020·19 十月上
总第7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