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我们真的需要电子羊吗?| 科幻经典解读(5)
小说中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定:包括伊西多尔在内为数不少的人类笃信着“默瑟教”,而这个宗教的核心教义就是共情。默瑟是个神秘的苦行僧,他日复一日地像西西弗斯般登山,不时有人朝他投来石块,他也只是默默忍受。他的每个信徒手上都有一个“共情盒”,只要抓住这个盒子,便能完全同步默瑟的感受。而在小说结尾,里克更是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已经与默瑟融为一体了。
在电影中,由于篇幅所限,关于默瑟教的情节被统统砍掉,这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迪克在其1964年的中篇小说《小黑匣》中又用了一遍默瑟教的设定,但那篇作品较为失败,远没有在这篇小说中写得出彩。
好在里克与伪装成歌剧演员的仿生人鲁葩之间的对峙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同样动人。可以说,里克的精神危机开始于鲁葩的死:如果不考虑鲁葩的仿生人身份,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歌剧演员,对人类社会可以说只有贡献没有威胁。里克被她的美丽与智慧所倾倒,无法对她下手,而另一个赏金猎人干脆利落地解决了她。无法共情是仿生人的致命伤,这固然让他们显得残忍而自私;但完全无法对仿生人产生共情的人类,又该算什么?
正因为对“共情”的关注,迪克才得以为整篇小说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圆环。在小说开始,因为并不理解“共情”的深意,里克深陷生活的泥潭无法自拔;因为目睹了鲁葩的死,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工作;最后又因为默瑟的救赎,他得到了妻子的谅解,更收获了早已应得的安宁。这个故事中充满了欺骗、算计和谋害,但却拥有一个如此温情的结局——这就是迪克温柔的另一面:无论是里克还是仿生人,他们各自为生存而挣扎的姿态中,都寄寓着迪克的同情与悲悯。
刻画冷酷无情的世界和机器般的人类,并非迪克的专利。从这一点上来说,模仿迪克的写作很容易;但失去了这温柔与悲悯的一面,就相当于放弃了真正的绵羊,而去拥抱虚假的电子羊,所谓的“迪克式风格”也就成了拙劣的赝品。冷酷与温情——这种矛盾的共同体是迪克的作品之所以经典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仿生人罗伊临死前的那段独白并非出自原著,但却同样是影史经典的原因:它充盈着人性的光辉,在一个悲剧性的时刻爆发出了摄人心魄的力量。
在电影中,由于篇幅所限,关于默瑟教的情节被统统砍掉,这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迪克在其1964年的中篇小说《小黑匣》中又用了一遍默瑟教的设定,但那篇作品较为失败,远没有在这篇小说中写得出彩。
好在里克与伪装成歌剧演员的仿生人鲁葩之间的对峙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同样动人。可以说,里克的精神危机开始于鲁葩的死:如果不考虑鲁葩的仿生人身份,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歌剧演员,对人类社会可以说只有贡献没有威胁。里克被她的美丽与智慧所倾倒,无法对她下手,而另一个赏金猎人干脆利落地解决了她。无法共情是仿生人的致命伤,这固然让他们显得残忍而自私;但完全无法对仿生人产生共情的人类,又该算什么?
正因为对“共情”的关注,迪克才得以为整篇小说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圆环。在小说开始,因为并不理解“共情”的深意,里克深陷生活的泥潭无法自拔;因为目睹了鲁葩的死,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工作;最后又因为默瑟的救赎,他得到了妻子的谅解,更收获了早已应得的安宁。这个故事中充满了欺骗、算计和谋害,但却拥有一个如此温情的结局——这就是迪克温柔的另一面:无论是里克还是仿生人,他们各自为生存而挣扎的姿态中,都寄寓着迪克的同情与悲悯。
刻画冷酷无情的世界和机器般的人类,并非迪克的专利。从这一点上来说,模仿迪克的写作很容易;但失去了这温柔与悲悯的一面,就相当于放弃了真正的绵羊,而去拥抱虚假的电子羊,所谓的“迪克式风格”也就成了拙劣的赝品。冷酷与温情——这种矛盾的共同体是迪克的作品之所以经典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仿生人罗伊临死前的那段独白并非出自原著,但却同样是影史经典的原因:它充盈着人性的光辉,在一个悲剧性的时刻爆发出了摄人心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