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剧》第九章:静谧与图书之国(7)(14)
区别就在于状态性思维和结果性思维。如果正进入那种状态,会在事物之中迷失。而用结果性思维来看,不管在做什么事情,都会将“现在”视为过渡。
完人是结果性思维,超越了悲喜;但当他将自身割裂、分化,切换到状态性思维,便会在无边无际的荒原里迷失方向。
而一般人,以混乱作为背景会欣然接受,但作为个人不得不面对每一个难题确实很难受。而现实,更不会和你商量好,什么时候面对什么难题、多少难题。
——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
我们只能寄望于运气。可在如此大量的基数内,不幸的人似乎又必然存在。
可是……
如果没有悲伤和烦恼,人就会变得冷漠、不计得失,即使同伴或家人遭遇危险也不会努力抢救,团队的力量会严重折损,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文明注定很难起步、进化。
如果没有恐惧和痛苦,人就不知躲避危险,变得迟钝,即便伤痕累累仍不懂得审几度势、分辨轻重缓急,于是人类很快就会灭亡,再也不会发展为高等物种发展,创造社会文明。
如果没有欲望和仇恨,就没有竞争对手需要超越,个人价值、生存发展所需各项技能、生活质量等等都得不到提升,无法点亮科技树,变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即使发展出低端文明也会很容易在天灾风险中湮灭。
可以说现代的文明社会就是建立于野蛮的武力竞争的动机,与之衍生的技术力量的支撑,最终在暴力与风险制衡下妥协的相对安稳的产物。以上这些因素是智能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又因为其不可控性,导致天下统一的理想蓝图仍旧无法成就。
可见“混乱”这一要素,确实是这个由人所构成的世界所必须的。
而原始的世界本来是完整的,人来了,繁衍生息,割据一方,世界就分裂了,可仍藕断丝连,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欲理还乱的联系。将人所占有、现有的视为统一、安定。
退而求其次——虽然不是绝对,但……这么看来,残缺就是完美,混乱即是秩序。
历史上的每一个人都各怀私心、心存侥幸,合作举办、共同参演这个——人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