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聊斋》学做人(2)
刘立福:“评书”的观众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听热闹、有的听个乐呵、有的是听故事情节、有的听人情,还有的听道理。观众不一样,书评到什么程度,得看演员的知识。说评书,我们陈家门的评书演员就必须得有艺术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和京剧知识。当初学这个的时候,我师爷说过:“人多大,书多大。”演员有多高水平,他知道多少,他对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才能评到什么程度。
记者:陈派评书演员必须懂京剧?
刘立福:对,陈派评书在表演上对京剧有所借鉴。陈派评书的特点是现身说法。所谓“现身说法”,就是有表演、有人物刻画、有生旦净末丑的划分。比如说,同样是旦角,两个老太太,其中一个是普通小市民,另一个是大家族中的贵夫人,两个人的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家庭背景、言谈举止都会有所不同。最难表演的是四个男人、或者三个老太太碰到一起,身份不同在一起说话,你不用在台上告诉观众这是谁说话了,只要通过眼神,一张嘴观众就知道是谁说话了。
看观众说“活”书
记者:你讲到了评书观众的多样性,那说书先生如何照顾到那么多观众的喜好呢?
刘立福:这就全凭经验了。比如说,今天让我去演一场,我首先会问是什么场合?打算安排什么书?到台上了,看看有哪些观众。当然,你心里想的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是听热闹还是听什么,但是,看看观众的年级、穿戴、形象,看一眼心里基本就有谱了。最关键的是,在台上使活儿的时候拿眼睛看,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就是成功了一半。比如说:这个包袱抖出去,观众的反应如何,有哪些人笑,而且,笑跟笑也是不一样……说书很活,即使同样的书每次也是不一样的。
记者:以前有书场,现在演员主要是在电台说书,相比之下前者是不是更见难度?
刘立福:过去说书有两种场合:一种是书场,一种是茶楼。进茶楼得买票,听众多是闲人,基本上天天会去,在茶楼说书,一般是观众追着你听,上座率也有保证;在书场里说书,不卖票,而是“打零钱”。书说了一段,到精彩的地方,演员一摔醒木,留个“扣儿”,伙计在下边收钱,一场书2个半小时左右,演员能说18到20段,敛好几回钱。怎样让观众一直听下去舍不得走,是书场里说书的难处,也是能耐,但它不好学。茶楼的先生说惯了以后,把他搁在书场,他干不了。现在在电台说书,好处在哪儿呢?电台不用看观众,说错了也不怕,咔嚓掉,回来再改,这在现场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