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灵山十巫与窫窳(3)
3. 明朝 顾炎武 《河上作》诗:“窫窳来攫人,逵路横长蛇。”
灵山十“巫”:
1. 东晋,《尚书孔氏传》说:“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2.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九歌序》云:“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窫窳:
“十巫操不死药救窫窳”,作为《山海经》中为数不多的又十分完整神话,能如此流传下来,定然是在远古时代尽人皆知。但窫窳毕竟是“野兽”,在“神格”上并没有较多古籍记载,也自然就保留了先秦典籍中最初的模样,后世的记载无非就是让这个“神话故事”更加完整。
第一阶段:多种形象的“食人”野兽。《山海经》典籍中记载了两种窫窳的形象,一个在昆仑山的若水中,一个在少咸之山上。第一种自然是源自“灵山十巫”的故事的后续。第二种则更可能是另外一种野兽,以窫窳凶兽的名字命名,以做到警示众人的目的。但有关窫窳野兽的说法并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其“食人”的属性,远古先民敬而远之(袁珂老师,《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结合资料简单分析得出)。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阶段:因为神话的传播趋势中,有一条“日趋完善”的特点,窫窳的神话自然也无出其右。在《淮南子》中给了凶兽“窫窳”一个结局,那便是被英雄羿给射杀。在后世流传的诗句中,延续了第一阶段根深蒂固的观念,多用“窫窳”一词表示凶残的野兽(结合资料,与李炳海老师学说得出)。
灵山十“巫”:
1. 东晋,《尚书孔氏传》说:“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2.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九歌序》云:“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窫窳:
“十巫操不死药救窫窳”,作为《山海经》中为数不多的又十分完整神话,能如此流传下来,定然是在远古时代尽人皆知。但窫窳毕竟是“野兽”,在“神格”上并没有较多古籍记载,也自然就保留了先秦典籍中最初的模样,后世的记载无非就是让这个“神话故事”更加完整。
第一阶段:多种形象的“食人”野兽。《山海经》典籍中记载了两种窫窳的形象,一个在昆仑山的若水中,一个在少咸之山上。第一种自然是源自“灵山十巫”的故事的后续。第二种则更可能是另外一种野兽,以窫窳凶兽的名字命名,以做到警示众人的目的。但有关窫窳野兽的说法并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其“食人”的属性,远古先民敬而远之(袁珂老师,《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结合资料简单分析得出)。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阶段:因为神话的传播趋势中,有一条“日趋完善”的特点,窫窳的神话自然也无出其右。在《淮南子》中给了凶兽“窫窳”一个结局,那便是被英雄羿给射杀。在后世流传的诗句中,延续了第一阶段根深蒂固的观念,多用“窫窳”一词表示凶残的野兽(结合资料,与李炳海老师学说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