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死或生,生命何去何从(4)

灵魂的好坏,自然也就归于其所寄存的事物的优劣上,如此便无所谓的死后赏惩一说了。
由此看来,苏格拉底支撑其“灵魂不朽”说的第二个主要论据,即他的“认识就是回忆论”的观点就更是无稽之谈了。依我看来,我们于现世所取得的知识或各种认知,无不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的主观反映,是现实世界的事物进入人脑后加工改造的结果。我们所熟悉的各类概念都是基于现实事物而衍生总结出来的,因为并没有人真正见过或接触过“绝对”的东西,也没有唯一的标准来定义“绝对”,人只能在现实中找到类似或接近的事物来主观的界定。认知的产生大概可分为三种,一是实践,是人类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出并用实践检验出来的。二是来自于他人的直接传授,例如我们从老师的教学中取得认知。三是我们根据现有的知识,在大脑内进行推理演绎而得到的新的认知。追本溯源,三种方法都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因此,苏格拉底的“认知即回忆说”是站不住脚的。
如此一来,用以支撑《斐多》的核心观点“人有不死不朽的灵魂”的所有论据似乎都已经坍塌了。诚然,我用的是唯物主义的看法在对《斐多》里的观点进行比较剖析的,而苏格拉底则站在唯心主义观上。苏格拉底没有也给出足以让我信服的“人有不死不朽灵魂”的证据,反而站在他的反面似乎更合理一点。但我不能就此而下定论说苏格拉底是一无是处的。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来说,苏格拉底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伟大的哲学家!最重要的,是他践行了自己的信念。在西方文化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囿于个人,而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死或生,生命何去何从


《斐多》的后半部分则继续描写了门徒们对苏格拉底观点的辩驳和苏格拉底对这些疑问的应答以及最后苏格拉底和朋友们闲聊他设想的地球。虽然至此苏格拉底的结论已无法打动我,但是其解答门徒们疑问时体现的素养与精湛的技巧,以及那充满绮丽想象的关于地球的描述,仍使我感到惊异与敬佩。尤其是那番“厌恶人类的人”与“厌恶论证的人”的论证,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在追求人生真谛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对某一些理念坚信不疑,后来又觉得不对,以至于自己也分不清到底对不对的情况。如此几番下来,我们很可能便认定世界上一切言论、一切东西都是拿不准的,就像月亮般,总有阴晴圆缺的变化,都稳定不了多少时候。其实我们不能也不该将罪责问切于论证上,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头脑的不清醒。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保不定真有那么一套正确的可以学到的论证,可以被誉为永恒不变的真理,如果因厌恨论证而与真理失之交臂,岂不可惜?
因此我们要防备这点危险,心里不能有成见,认为论证都是没准的而陷入误区。我们倒是应该承自己不够高明,该展现出气概,勤勤奋奋的去提高自己的识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