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或生,生命何去何从
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以及饮鸩致死的过程。在杨绛先生所译柏拉图《斐多》序言中,便可对苏格拉底这一人物性格中的善良、睿智、正直窥知一、二,其在就义前从容不惧,与门徒们像往日般侃侃论道的情景,着实令人惊叹向往!不禁让人联想到后世那放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以身献法的谭嗣同。因信念而选择死亡,苏格拉底是西方历史上的第一宗,那纯粹心灵的外发力量,让后人永远将其讨论与铭记。
本篇对话讲述的是苏格拉底在即将受刑时谈论起“生与死”的问题,主要谈灵魂,谈灵魂的存在与不朽性。生与死本是个非常广泛的命题,而对话以苏格拉底接受死刑为楔子,引出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看法,给人以深刻的震撼与感悟,让人不得不折服于其睿智与人格魅力中。依他看来,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他们最急切地要解脱灵魂,摆脱肉体给灵魂带来的那些不正确、不可靠的感觉与迷惑,去探寻真实的、纯粹的智慧。因此,死对哲学家来说,不是终结,反而是其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伊始。真正的哲学家是向死而生的,他们之所以不主动去寻死,是出于对守护其的天神的敬畏。当死亡真正召唤时,他们是不会感到悲伤或愁苦的,倒不如说是他们梦寐以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