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模因(1):文化、概念与不确定性
2023-04-02SCP 来源:百合文库
本文搬运自基金会中文分部
作者Stone Frank
文本及图片遵循CC-BY-SA 3.0协议
模因是什么?这在基金会的许多文章中都已有过解释,模因就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这个问题对于进一步解释模因有很大作用。
我们首先假定,文化的主体是人。那么,一个人能否形成文化?请注意,这里强调了将事物传递给他人的过程。单独的一个人是不能形成文化的。他可以看到一样东西或是一件事,并形成对它的独特定义,但是,如果这样的定义没有被传播出去,那他就只能作为这个人的一个想法,而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当我将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或是以任何方式接收到的事物传递给另一个人时,文化才能形成。
例如,你在路边看到了一棵绿色的、长着许多绿色片状物的、有枝干的柱状物体。你看着它,脑中突然闪过一个词:树。你觉得这个定义对于这样东西来说简直是无比精当,于是从此以后,我就用“树”这种方式来称呼这样的柱状物体。但是当你第一次和别人聊起它时,不会有人能明白你指的到底是什么。直到你对这个称呼加以解释时,他人才能明白你所定义的是一棵绿色的、长着许多绿色片状物的、有枝干的柱状物体。当你称呼“树”时,这个被叫做“树”的模因并没有被传递出去。只有在你解释了“树”是什么的时候,它的形象在他人的脑中浮现出来时,这个模因才传播给了其他人。
注意,那些与你交谈的人们可能早已看到过树,但他们并没有形成对这一物体的明确称呼。在你解释了“树”是什么的时候,那些人会说:“哦!原来你说的是那个啊!”在这时,他们将你所定义的树与他们脑海里的树相连接,因而产生了对这种物体的全新称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这些人看到这棵植物时,他们仅仅是看到了它的形状,而并没有理解他们究竟是什么,这时并没有模因的传递。只有当他们将你所谓的“树”与脑中的画面相结合时,模因才成功地传递了出去。
这便引出了模因的特点:他们是概念。概念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但是概念不是事物身上原本就附着着的。那棵绿色的、长着许多绿色片状物的、有枝干的柱状物体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上万年了,它比人类社会的形成还要早很多。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本身并不存在着概念。只有当人们对它下了定义的时候,它们才有了“树”这一称呼。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帮助理解。“666”在外国人眼中是恶魔的代号,人们对它避之不及。但是,在中国,由于缺少这样的宗教背景,加之“6”在中国原本就与“溜”是谐音,于是网络上常常会有人在评论区留言“666”。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就可以看出,“666”本身并没有意义,他不过是一系列笔画的任意组合。但是人们的文化背景带给了它不同的意义。而且这样的意义也不可能一直固定下去。假使哪一天,基督教从世界上消失了,那么“666”就不会再有前一种含义了。
从上面这个例子里,我们还能看出,模因的传播本质上是扩大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集。当两个人的文化背景有交集之时,在交集内的文化交互不会产生模因,因为这些内容早已为两人共有,两人都同时携带着这种模因。但是当两个人在文化交集以外的部分交谈之时,他们的文化交集会越来越大,同时模因也在这其中传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