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4)
首先,来看他的成长。不出几年,刘秀长成了一个大帅哥,身材魁梧、眉清目秀、面如冠玉、天庭饱满、高鼻大口,总之帅不可言,好一副标准的帝王之相。
在萧县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刘秀又回到了故乡,他以“男子汉”自居,主动挑起了刘家的担子,做到了“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而丝毫没有半点纨绔子弟的轻浮之风和闲散之气。身体和心理上的成熟,让刘秀离成才越来越近。
其次,来看他的敦厚。在经历过人世的变故和世间冷暖后,刘秀的性格愈发沉稳内敛,他做事极为小心谨慎,套用史书的话来说,就是“重慎畏事”。
他在萧县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故乡时,两眼虽看人间路,一心只重庄稼事。刘秀的内敛和他大哥刘演的张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演“好侠养士”,属于慷慨刚毅的外放型,他的性格、兴趣、爱好都和刘秀有天壤之别。见刘秀整天埋头于陇亩之间,刘演时常嘲笑他。而刘秀听了不恼不怒也不烦,只是笑而不语。
最后,来看他的珍惜。刘秀一边劳作,还一边刻苦读书,不浪费每一寸光阴,让每一寸光阴都变成了一寸金。这种晴耕雨读的生活,为他将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打好了根基。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刘秀并没有选择将种庄稼进行到底。过了二十岁生日的刘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到京城长安去求学。他求的是太学。
汉武帝刘彻当年因为思想革命,建立了太学。太学起初招收的规模很小,只有五十人,称为博士弟子。到汉昭帝时,博士弟子增加了两倍,变成了一百人。到汉宣帝时,扩张为二百人。而到了汉元帝时,人员扩张为一千人。汉成帝时,人员增至三千人。此时已是汉平帝期间,人员更是创历史新高地增至五千人。
水涨船高,太学的招收名额越来越多,刘秀来凑这个“太学热”情有可原。
刘秀在太学的老师是中大夫许子威,学习的科目是《尚书》。很快,善于举一反三的刘秀就完成了由“乡巴佬”向“知识分子”的转变,具体体现在:
第一,他是学者中的佼佼者。刘秀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很快便能“大义略举”“因学世事”,成了太学中的佼佼者。
第二,他是政治学的先行者。刘秀秀外慧中,嗅觉敏锐。在学习之余,他特别关注时事政治,不论是朝廷的国事大事,还是长安城的小道消息,他都能第一时间知道,而且他是个心直口快之人,常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和学友们分享,因此,他成了太学学生中的“意见领袖”。
第三,他是经商学的创新者。刘秀能来长安求学,一方面靠自己多年在庄稼地里干苦力活挣得的微薄积蓄,另一方面还得靠叔父及兄姐们的支援和赞助。但是,这些经费毕竟有限,交完路费、学费、生活费,也就所剩无几了。眼看囊中羞涩,已经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刘秀没有选择等待别人的施舍度日,而是在学习之余,开始勤工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