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曰】今夜的黑童话(文案)(7)
这个离我们生活太远了,举一个近的例子吧,长辈们看电视或者是用手机遇到故障的时候是不是会下意识的敲一敲或者是摔一摔?
理性告诉我们摔不但可能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没问题的精密器件摔坏,但是很多人就这样意气用事。
回到决策上来说现实生活中就是我们的斯金纳箱,我们在想象中放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太多,总会把每个人对自己的态度、行为与自己之前的言行举止一一对应。
一些问题并不是自身原因,但是这种随机事件会引发迷信判断。
当你加入公司第一天入职,突然得到领导点名表扬,你一定会回想你哪里做得好想要表现更好。如果是被莫名排挤,那肯定会想哪里没做好造成后果。
但是如果反过来也一样成立,通过结果倒推原因。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好人有恶报,恶人得好报”。
我们都有和他人分享经验的习惯,但是由于损失厌恶心理,对负面信息更敏感。
渐渐地,我们达成共识。
我们默契的相互猜忌、默契的相互算计、默契的以牙还牙。
有句话说,“以眼还眼,会让全世界人都变瞎子”。
这,就是我们既定好的结局。
第四幕
结局需要我们亲手书写
很遗憾,第三幕的转折没钱请文案了,结束的有一些仓促。
但先醒醒,到大结局了,打起精神了。
故事始终是故事,它并不是现实。现实可以比故事复杂,也可以比故事简单,现实是立体、纵横交错的。
葡萄酒的发酵变酸,通过加热就能解决。这些是生物课课本上的常识。
所以我们在成功之前的每个方案都会觉得理所当然,都有充分解决问题的合理逻辑,结果事与愿违时才深思其不合理性;而得到一个有效解决方案后再进一步总结为什么有效。
但是答案的出现会让我们成为缺乏探索,循规蹈矩的机器,对着远远不够完美的方案安于现状。这就是我们对现实认知的惯性。
所以解决问题才仅仅是我们迈入真实世界的基础,现有世界解决问题一定会造成新的问题。
拿外科手术来举例吧,都知道器官如果病变了,不但无法给体内循环提供帮助还会给体内循环增加废物威胁体内循环。
解决方案?当然是切除。
那么,盲肠坏了可以切,肝脏坏了可以切,脾脏坏了可以切。胰腺坏了要不要切?心脏坏了要不要切?脑部病变要不要切?
不好意思,刚刚的例子我举错了。那么好人变坏了要不要杀?
什么是好人?没错,可以定义为,无亲无故没有利益关系愿意无条件对我们好的人。好人为什么会突然不再对我们好了?所以无条件并不是真的无条件,只是这个无条件是在你的可控范围内不需要付出。
如果外部环境不足以支持好人继续付出,那自然也没有我们的好事了。而我们恰恰也构成了他人的好人外部环境,很简单的道理这样一来被我说的很复杂。这里就意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