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2)
所以对于英宗来说,自己的大伴王振并不是个威胁,但是将权力交给宦官对明朝来讲就是个大威胁,明英宗也就成了明朝第一个允许宦官干政的皇帝。
在蒙古分裂之后,明廷为了发挥出长城作为屏障的最大功效,对蒙进行了马市贸易,贸易的实质就是为了使蒙古军队较少的骚扰九边,因为对于手工业较为落后的游牧民族来说,无法生产出生活必需品就意味着他们必须采取对外掠夺的手段获得之,而河套南边一带就变成了一只取之不尽的宝盆,这使得明朝不得不对蒙古进行让步。同时开展贸易还是一项制衡各部的策略,如果有哪一部再敢犯边,那么明朝只要将贸易全行停止,这一部族就会受到蒙古余部的排挤。在这一政策的带领下明朝和蒙古和平贸易多年,但是自从成祖五征漠北肃清沙漠之后,鞑靼部实力大为衰落,作为对手的瓦剌部坐大,实力越来越强,甚至出现了吞并其他部族的事件。瓦剌部坐大也让明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英宗朝时马市贸易繁盛,本应作为蒙古贸易使者的几十人小队,竟然为了朝廷的封赏,浩浩荡荡来了几千人,并且还威胁朝廷在马匹上加价,这受到了王振的严词拒绝,但同时王振的行为也激怒了瓦剌部的太师也先,两军对垒一触即发,终于在正统十四年,忍受不了瓦剌军大肆侵扰九边的英宗御驾亲征率领数十万明军出征大同,这当然也是受到了王振的蛊惑,所有的军政大权全部由王振掌握。
在英宗出征大同时,也先率领全军北撤意图明显旨在诱军深入,王振不听大臣劝阻一意想挥师北上建功立业,但是在听到前线败退的军报时,王振又毅然决然的要回北京,“英勇的事迹值得后人赞颂”,所以,在抵达大同之后,王振就想带领大军回老家蔚州并从紫荆关进北京,这种想法无非是存在“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霸王心理。但是路程刚行至一半,王振就又替家乡的麦子着想,几十万大军横扫之后,蔚州的粮食不就都被踩烂了,所以王振又率大军在中途折返并打算回宣府从居庸关进北京,这种提议不用说一定是昏庸至极的,前方就是蔚州,但是要绕路四十里回宣府,白走多少路不说而且还有遭遇瓦剌军的可能,此时所有的兵将都表现出对这位指挥官的不满,但是籍于皇帝对王振的信任,这种不满只能够在胸中发作。在兵行宣府时,昏庸的指挥官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瓦剌大军追杀至宣府,吴克忠,吴克勤断后战死,又派朱勇,薛绶进行援救后亦战死,仓促之际,大军逃至土木堡,眼看距离怀来城二十里路,大臣劝谏使一轻骑乘英宗先返京,但是王振又以军械未至不允,这一次是连皇帝也搭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