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道经——《生死场》赏析
此书前十章主要写“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贫穷,愚昧,奴性,这些幽灵不断徘徊在乡村的上空,它们融入乡人的血肉里,看着月英由村里的第一美女走向瘫痪死亡的墓葬地;看着年轻媳妇因为难产而永久的失去生命;看着王婆在儿子死后选择服毒作为解脱;看着成业仅因为心里的怨气便把小金枝摔向生命的彼岸-死亡。当地主将过重的负担强加于村人的肩上,终于孕育了“镰刀会”涌向反抗的潮头,尽管反抗失败,但对于生存的要求已使斗争的苗植入村人的心头。后七章伴随日军的入侵,农民的国民意识逐渐觉醒,纷纷走上抗日的道路,从最开始的几个有识之士,到后来全村的集体动员,其中更是浸透了辛酸与血泪。
一 奴性的生与死
地主就连一块铜板也从不舍弃在贫农的身上,“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农民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王婆从早晨出发,牵着老马向屠宰场走去,马老了,累了,为人类奉献了一生,最终却还要“贡献”自己的血肉。然而,对于王婆来讲,她所能得到的不过是一张皮的价值罢了。其实,马的命运又何尝不是人的命运,这些农民奋斗一辈子,终究也只是没有价值的存在物,甚至没有必要存在。
对于地主而言,与农民的交流只有加租!加租!长久的沉默,终于换来一次秘密的爆发,在赵三等人的密谋下,“镰刀会”孕育而生,一点反抗的火花悄然的在村人心里产生,然而,尚未待其形成燎原之势,突如其来的误打小偷的变故便将这点火花一股脑的泼灭。参加的其他人员沉默了,“地租就这样加成了”,好不容易泯灭的一点奴性在赵三身上又死灰复燃,似乎燃得更旺了,让赵三在交租的同时,还不忘给东家送去各种应时的农产品。
对于生的坚强让赵三起来反抗,对于死的挣扎终究又让他走入奴性的“墓葬”,他就像阿Q一般用自我欺骗的意识蒙蔽着自己的视听,兀自在奴性的生死场里轮回。而在作者的《呼兰河传》中,对于奴性的描写则另辟蹊径,小镇的街道上有一个坑,一个坑杀过人的生命,坑杀过畜生的生命的坑,它天晴晒干后会留下一个“隐形的沼泽”,外地人如果不知情况从上而过,便会落得货翻马惊的下场,雨天则会汇成一个小湖,阻碍了交通。可是,即使这个坑给当地人带来了太多的烦恼,但是,因为这里有随时都有“淹死的猪”,所以他们便将一切“坑”的威胁都忘记,仅为自己安心的吃“淹死的猪肉”留下一个借口,至于这些廉价猪肉到底是怎么来的,已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无论是面对外界更高等级的压迫,还是生活处境的困窘,贫农都能有自己应付的办法,这便是奴性的魔力吧!回头看在《生死场》中,作者用赵三在命运不同时期的极其矛盾的选择,细致的刻画了奴性的匿藏与爆发,展现出奴性慢慢的侵蚀人的全部意志,并将人带入不可挽回的深渊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