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为何没人能续出完美的后几十回?(2)
当然,这与曹雪芹的经历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曹雪芹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后来家族被当局者抄没而家道中落。
依据其自述,《红楼梦》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生活而写作此书。
曹雪芹少年时代奢靡的豪门生活,是其小说创作的源泉,小说中涉及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诗酒茶花、人情是非等等都来自于他的豪门生活经历。
整部小说呈现了外宽内深的鲜明特点,非亲历者是把握不了那么形象的描写和那么宽泛的领域。所以,从横向来看,后世续不出《红楼梦》所达到的宽度。
三是接不上的契合度。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花入个眼,在文学艺术领域,永远没有最好。
古诗有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作为后四十回的续写者,无论是高鹗还是无名氏,至少他是与曹雪芹处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背景中,对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民风民俗、世情百态等等都比后来者了解的更多、掌握的更全、感受的更深。
同样背景的人写出来的续篇,还被众人所诟病。有道是近水的楼台还未得到“十五”的月,更何况距离那楼台更远的后世之人就更难得“月”了。
再者,曹公在《红楼梦》中将故事发展方向、人物命运结局以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妙法,在小说的字里行间进行了穿插暗示和设点伏埋。
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些“伏埋”,可以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哪一种与曹公对《红楼梦》的整体构思更贴切、更能无缝衔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解之问。
所以,从“众口难调”的文学艺术特性来看,后世也续不出与《红楼梦》十分接近的契合度。
作者:温暖前行,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