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当科技侵蚀人性(3)
威廉·吉布森( William Gibson) 在1984年出版的《神经漫游者》率先定义了“网络空间(赛博空间)”这一概念,它也是后来虚拟现实世界的原型。
差不多同时期,由赛博朋克之父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所写小说《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成功为世界奠定了这一类型的视觉风格。
后来的《阿基拉》、《铳梦》、《攻壳机动队》等优秀作品将它带入主流视野,也为全球赛博文化添上浓重的东方色彩。
有趣的是,那个时候的“赛博朋克”对人们而言只是幻想,现在的“赛博朋克”对我们来说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技术巨头垄断市场、阶级差距不断拉大、电子信息融入生活、网络犯罪层出不穷、各国文化冲突共融……
这是幻想吗?
不,这就是现实。
跟那些作品里面的唯一差异,或许就是现实中的技术还差了那么一点,不过也快了。
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正在被全力攻克,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一个接一个登场,机械义肢已经出现成果,连基因编写都不再是天方夜谭。
好像就差个靠着垄断技术插手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超级企业了……呃,等等,emm……
好吧,回到“赛博朋克”这个文学类型上来。
时代总是向前,没人能够阻止,所以如今的“赛博朋克”作品很多都被赋予了一重“预言”般的现实色彩。
观众们似乎能够从中看到既定未来的一角,虽然看不真切,但异常引人遐思。
机械、电子、霓虹灯,这还不够炫酷吗?
赛博朋克就是要又潮又冷,带着光芒与水汽,朦胧而迷人。
智能系统控制你的生活,虚拟偶像吸附你的目光,人性为科技所捆绑侵蚀,可日子总得像过去千百年那样继续。
在这里,电子网络就是你的全部世界。
你可以通过科技来克服生理局限,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或许还能利用人造合成强化材料和电脑逐渐取代人类身体。
从生物意义上的纯正“人类”变为不同于现在的“非人”存在。
这是赛博世界观下常见的设定,也是“超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
这样的人常常被称为赛博格(Cyborg),或是半机械生命、义体人类。
需要注意的是,“赛博格”和“人造人”、“机器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赛博格”更近似于常见认知中的“改造人”——本身为人类,被改造为机械的身躯。
一部在1971年发布的小说《当人成为机器时》,使得这一概念为人们所熟悉。
所以“什么是赛博朋克”?
网络现实,万物皆可赛博。
它可以上升至哲学的终极命题,也可以接触到最真实的土味人间。
总之……什么都能往里塞。
关于对“赛博朋克”的理解,我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