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杂粮——浅析契里柯绘画与尼采的哲学思想的联系

2023-03-25绘画新人投稿尼采契里柯 来源:百合文库
1912年,巴黎秋季沙龙上,诗人兼评论家阿波利奈尔以“形而上”这一词语来形容了契里柯的三幅参展作品。契里柯绘画中透出的那种幽谧,灵异之感使得其画作成为了“形而上绘画”的一个标志。形而上画派也由此为起点应运而生。
契里柯的绘画深受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这种思想上的相互吸引不只是因为二人的成长经历有相似之处,如父亲均在二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去世——尼采5岁时父亲去世,契里柯则是在17岁时;二人均有受到古典学院教育的严格训练;二人均有从军的经历——尼采23岁和26岁两次从军,契里柯27岁从军;且二人均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前后,尼采1844年出生,1900年去世。契里柯1888年出生,1978年去世。而一战则是在1914年开始,1919年结束。还因为两个人同是生活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使得尚未完全转型的新的道德伦理与转型前的观点产生的激烈冲突,人的痛苦和缺失随之产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回归古典时代的种种美好和对于一个理想的,宁静的新世界和新道德的向往成为了二人内心共同的渴望。尼采与契里柯也确实为这样的渴望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
尼采
契里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对于历史变革的理解不应停留在事件发生的这一段时间,而是要再向前追溯。不难发现,在战争开始之前,工业革命(起源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所带来的重大转变早已开始。农业社会下缓慢而宁静生活方式已经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转变为了高效而激情的模式。这种新的生存模式发展到尼采和契里柯生活的时间段已经足以形成一系列新的伦理道德观和文化艺术现象。但新的事物不见得就一定是好的,尼采就是持反对意见中的一员。尼采认为,真正的美德跟传统意义上的美德相反,而且也不是任何人都具备的。具备这种真正的美德的人会自动远离其他人。他在书中写到:“但愿他仍留在荒野中,远离善良与正义的人!那样,也许他能学会生活,学会热爱尘世以及大笑!”尼采认为世界是那样的不美好。于是在面对是那样的不美好,那样的让人痛苦的现实时,尼采选择重新树立价值和伦理这一道路。
重新改造,构建一个更好的新世界。在艺术领域,面对在工业革命环境下诞生的飞驰而过的未来主义绘画,契里柯也同样持反对意见。而从契里柯的绘画中可以看出,他试图通过绘画这一手段在画布上创造了一个比现实更加完美的新的世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受到了尼采思想的感染。不同之处在于,契里柯不是像尼采一样希望改变世界的价值和道德体系,他希望拥有一个全新的完美世界。他把尼采通过文字表达的抽象理想与自己的想法相融合之后,通过画笔将它具象的样子赋予了画布。可以说,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正是他想去到的理想世界的状态。
契里柯在绘画作品中,常以形而上的观点思考“没有人”时的景象。或者说,在契里柯的观念中,“没有人”的世界才更加美好,值得歌颂,令人向往。这种观点与尼采的观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尼采认为,普通人是“粗制滥造”的人,如果他们的苦难对与产生伟人是必需的,那么就不应该反对。这是一种贵族式的伦理观,而它的形成,则离不开他所受到的古典学院式的教导。其中古希腊爱菲斯学派学派创始人赫拉克利特对尼采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譬如他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坏人”;“人的行为没有智慧”。因而同样受过严格学院训练的契里柯在画布上描绘的空旷的广场,拱门,以及高塔,火车,船,风帆,旗帜,时钟,雕像,人和影,这些有着古典意味的,伴随着神秘色彩的元素也就自然成为了契里柯笔下的形而上符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