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閱讀心得-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

作者:原田MARIRU
譯者:卓惠娟
ISBN:978-957-8950-21-4
采實出版集團
「當人生來到谷底,只有哲學能夠帶你超越。」
因為女主人公在失戀西後許下的心願,一場跨越時空的哲學課程在京都開講。作者原田MARIRU帶領向哲學之路前進。用輕鬆的文字解釋哲學真理,重新讓人理解哲學是什麼。拒絕一切理所當然,引領讀者思考生命的一切「理所當然,卻一點也不當然的事」!
不論發生痛苦的事或討厭的事,都不要覺得「無可奈何的我好可憐」。因為這樣會讓你加速邁向虛無。(p.65)
不論發生多麼痛苦的事,處於多麼嚴苛的狀況,都要試著告訴自己:「著原本就是我要的。」(p.65)
即使重生,我還是願意做自己,願意重複一模一樣的人生(p.68)
人們恐懼一切,宛如會死;追求所有,宛如不朽。(p.263)
作者以尼采的:「不想祝福者,則當學習詛咒。」作為開頭。尼采他說人類不應該被他人觀點、道德教條束縛,要正視己身的欲望──「群畜道德」,他這麼稱呼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我承認身為人,我擁有私欲並且努力隱藏和無視它的存在。我自己選擇拿起名為道德的鎖鏈,將自私的不符合常理的我的思想綑綁後放到看不到的角落。我認為這樣的我是對的,也認為這樣的人才會是正確的。公民課本說道德是人類自我約束的最高標準,如果人選擇放下道德觀念的自我譴責、直面洶湧的欲望,那麼和來禮法可言?秩序呢?規矩呢?那會成為和平的噩夢,沒有之二。但相反的,我同意尼采反對「跟風」這個習性的觀點。多數人贊同的不一定是我要的、我之甘露人之毒藥的事件近日比比皆是。水平化的時代讓人毫無激情的生存著。我在這方面和尼采抱有同樣的想法「習慣配合週遭的人,會導致思考能力漸漸下退」──愚蠢。
當「理所當然」的「理」並非處於自身的意願之時,那麼所謂的「當」必然不該存在。只有自己可以為自己做出決斷 ──哪怕是妥協、哪怕是拒絕,只有發自自身所做出的思想、抉擇才是有價值的。我發自內心這麼認為。畢竟就算是被逼迫的,也是自身在衡量過後所做出的選擇。
馬丁·海德格和保羅·沙特的理念「人不可能達到他人。」和「走向常人化。」也是我思考很久的一點。海德格所謂的常人是指沒有指定的某個人,也就是泛指全人類;而沙特所謂的他人則是別人,除去自身以外的所有人。我最後理解出這句話:「我不能成為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別人,但我要努力融入社會。」這一點指的應該是社會化的概念。透過人與人之間互動、相處最終理解出的真理,走向社會化、融入社會的方式 ──破解和人相處的豪豬的困境,最終成就了自我。也就是阿德勒「愛的問題」──孤身一人只能成就無,我這麼覺得。活出自我,做自己,但我仍然處於這個社會之中,屬於世界的七十億分之一,不會與別人重複。「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一點讓我覺得匪夷所思的是卡爾·雅士培醫師的話語「哲學,源於承認自身的脆弱與無力。」他表示哲學即為大眾之學亦為無用之學──若要說哲學的價值那麼便是無用。無用便是有用、沒有答案便是答案,這就像是論語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樣繞口的結論直接把我繞懵了。哲學是什麼?是思考之學,「我思故我在」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公認的解也沒有一定的真即是哲學。只是難得的是將複雜的東西變得簡單、重新思考身邊的正常事物、得到新的感觸──這便是哲學,我最後得到這個結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