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海子离世30年:诗歌的复兴还是死亡(2)

2023-03-25诗歌海子 来源:百合文库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思想上的激情四溢在九十年代的市场化大潮中黯然隐匿。曾经,诗歌是文学的代名词,文学又是大众文化的生力军。后来,大众文艺和文学圈结束蜜月期,渐行渐远,而海子恰恰出现在那个交点上。“诗人之死”也成了文化仪式,被用来肆意宣泄着苦闷与怅惘。评论家朱大可盛赞海子为有宗教情怀的诗人,为了一种精神而壮烈献身。
春天, 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 》
海子的时代与我们渐行渐远了,逝去的八十年代,一切仿佛都是粉红色的,那是属于诗歌、哲学的时代,是崇尚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时代。
但若说塑造80年代的北大是最好的北大,八十年代是中国的“启蒙时代”是荒谬的,相当于无视思想的空气稀薄,生活的粗粝和压抑。海子的诗包纳了无边无际的时空,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华夏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和希腊文明全部收入其中,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宗教情结和广博的知识架构?只因为还未有时间好好消化。
人们都是因为对当下的不满才要塑造一个完美的过去。塑造不完全是虚构,但有美化成分。死于26岁的诗人就这样被大众文化吸纳,成为符号高悬。
普通读者的审美是滞后的。他们不是语言的消费者,他们是传奇的消费者。无论是死于春天雷暴之际的海子,还是身残志坚的“脑瘫”女诗人余秀华,都是传奇符号,他们的拥趸大多数也不关注真正的语言精进。
海子手稿
诗歌退场,诗人封神 
八十年代的吊诡一言难尽,最终归于死寂般的沉默。自那以来,诗歌已经渐渐回归为一种小众的文学体裁。诗人已经很少出现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中了。上一次作为文化事件的诗歌热恐怕还要追溯到余秀华,但那是因为诗歌还是因为身份呢?我保持怀疑。
大诗人奥登在谈论伟大诗人的条件时,列出了多产、题材和手法的宽泛、风格上的独创、诗艺上的成熟、创作生命长寿。“尽管其诗作早已经是成熟作品,但其成熟过程要一直持续到老”这个要求或许太高,但好在文化地位不同于文学地位。
一语成谶,海子的早逝使他在诗歌艺术的探索中戛然止步,却成就了文化上的自我繁殖。
谈论海子的声音铺天盖地,但是真正读完海子所有作品的人寥寥无几。而他的追随者们在滥用着麦子、太阳、雨水这些意象。
“好多人都是根据海子的短诗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等认识他,诗歌界搞评论的往往也没有把他的作品读完。”《海子评传》的作者燎原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因为海子诗歌创作体量十分庞大,从1983年毕业到1989年离世,海子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只有短短六年,却写下了至少270首抒情短诗和庞大的现代史诗《太阳·七部书》。况且,他大部分长诗都处在未及完成的碎片状态,多部长诗中成品与草稿混合杂芜,太过挑战普通读者的耐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