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亿讨论,为什么科幻春晚让无数人“哭着想家”?(3)
想家。
“之前反感一切故作矫情的故乡题材,现如今在外漂泊闯荡的人数以亿计,觉得没有什么好惋惜的,都是选择罢了。但是看到这篇真的是‘卧槽我怎么哭了?’也许是快过年了吧,我想回家了。”
“鼻子有点酸,今年这个主题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扎心。”
“回不了家的留学生看得眼泪打转转......”
大年初一凌晨,这份乡愁,和刘慈欣为科幻春晚撰写的解读,以及《流浪地球》一起达到高潮——
电影中的故土眷恋,恰好是一场最切题的“故乡奥德赛”。以至于有人说,看完“小破球”,也觉得像是科幻春晚。
韩松认为,发轫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人,习惯在一个屋顶下面养一头猪,这就成了家。“故乡,就是守护这猪圈和这田地,无事不远行,几千年没变过,但2019猪年,未来局要改变这个了。这已远远超出鲁迅《故乡》中的变化。”
△摄影:巽
然而动人的不仅仅是故乡,还有中国人的时代记忆:
滕野的《辽河天涯》几乎是一首给新中国油田建设者的献歌,出生在辽宁盘锦,辽河油田总部,他写道:
“曾有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为了开采石油,父辈们令一整座城市从辽河口荒凉的芦苇荡里拔地而起。”
1940年,抗战风起云涌,大批高校内内迁,梁思成夫妇在华西的李庄写作《中国建筑史》,文明因为学者的坚持而没有断绝。慕明用《风起华西》回忆了这段历史,不少人“直到看完才发现是科幻小说。”
江河、灾难、巨大工程,这些保留中国最多集体记忆的元素被写进科幻小说,哦对了,还有中国人的味觉记忆,食物——
夹缝貉、凌晨写贵阳小吃:牛肉粉糯米糕,双翅目写云南美食:豌豆尖儿跟折耳根,读者流着口水嚷嚷:大过年的,看饿了。
这个春节,跟随《流浪地球》和《疯狂外星人》一起,很多中国人第一次在这个春节接触“科幻”。
然而,仅仅是“大卖”或“刷屏”都不够,我们认为,当科幻真的能吸父母/亲戚来看、真的能让人改签一张回家车票的时候,它才真的开始在本土生根发芽。
巧的是,科幻春晚结束不久,美国科幻作家劳伦斯·M·舍恩以贵州丹寨为灵感的小说《三限律》就入选了2019年美国星云奖提名。
中国贵州的小村庄、消失的扎染艺术、酸汤鱼、外星人……这些个关键词吸引了评委们的注意。
这说明一件事:中国这片土地,确实可以生发出有魔力的故事。
今年最让人感动的一条留言是:
“我(在这些小说里)看到了最美的科幻,看到了一个不只钢筋混凝土的未来,一个不止金属与网络的未来,一个不被人类与AI肆意掌控的未来,一个不笼罩在工业科技下,不被各色显示屏包围的未来,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我因而为之感动,为之不伤而泪落,并终于觉得未来是值得的。”
还有一名读者给出了精辟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