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亿讨论,为什么科幻春晚让无数人“哭着想家”?
2019年科幻春晚已经落下帷幕,从腊月十六到正月十二,连续发布23篇科幻小说,6篇解读。
去年,科幻春晚在全平台达到850万阅读量,微博tag #科幻春晚# 3700万阅读量,今年的数字翻了一番:
1600万阅读,tag1.1亿阅读,超过同期的#小猪佩奇过大年#,逼近#三体#的2亿tag阅读量。
再一次,20多位国内外优秀作者在3周内以极高的质量实现了中文科幻领域一年来最高的曝光量。
这么高,怎么做到?秘诀很简单:
1. 找到一个和时代、热点都契合的主题:故乡的变迁。
2. 找到一群创作力旺盛的人:新生代的科幻创作群体。
3. 找到一大批各有不同受众的媒介平台:微信、微博、 B站、豆瓣、今日头条……
有了这些条件,拿到这样的数据,今年的科幻春晚,我们又证明了什么呢?
01
我们又建立了新的共同话题
大刘曾经说,科幻迷总是孤独。传统的科幻杂志随着纸媒衰落了,论坛这个形态落伍了,新媒体造成的割裂无法避免,现在的科幻迷怎么集中?
通过科幻春晚,我们制造了新的聚合
。
今年,靓灵的《珞珈》讲述了武汉大学的一场黑洞事故,一个普通父亲被意外卷入,在消逝中不断回望过去的生活、家人。
隔天,这篇小说掀起了科幻春晚的第一波讨论热潮——
登上B站首页,183条评论,最高赞留言是:
“这篇文章好戳我啊……大概是因为最近家里的事所以有了共鸣……对这种大环境中的小人物人生的细致描写完全没有抵抗力……”
微博上,大批武汉人闻讯赶来:
“脑海里回忆去的全是寒冬大风的汉口江滩,江雾里的轮船,波光粼粼的东湖,简易宿舍,简装论斤打的芝麻酱和老酒……”
机核和微信网友画风清奇:
“胡说…武汉黑洞只可因为珞珈山脚下新落成的引力场国家实验中心的初号机启动暴走事件而诞生。”
“太科幻了,像那些500W以上电器都没法用的学校,根本没有足够的能量造出黑洞来...”
不同平台上,读者对同一篇小说的反应,相似而有不同意趣。不断有人惊呼:原来这里也能看到科幻春晚!还有对这种“仪式”的进一步认同:
“这现在是我每年最有春节味的东西了”
“故事烩大型跨年活动~ 继中元节之后的又一次狂欢~”
△科幻春晚在腾讯新闻、掌阅和机核网登上推荐位
曾经分散的科幻迷,因为这件事重新走到一起,同时,它也重新搭建起了作家们共同交流的平台。
未来局100多人的“科幻写作营”的学员群有一项传统:不定期举行写作比赛。今年,大家把决赛设为“我要上春晚”,与科幻春晚同题创作。元宵节后,2篇来自学员的优胜小说,作为科幻春晚的“返场”被发表出来。
春节期间,群内消息一直保持在“未读100 ”,业余爱好者、圈外新手、资深作者一起作为“科幻迷”同台竞技,其他领域的作家也被邀请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