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永恒的经典——评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丛书(2)
笔者从未看到过任何一位科学家或者科普作家严肃对待过这一生活化的科学题目,只有别氏除外,他在书中用了大约12页的篇幅详细分析、论证了这一题目。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正是在这种细微之处体现的。
讲解通透
《趣味科学》丛书小节内容的编排,长者十几页,短者就半页,无论长短,均能讲解通透。别氏绝对称得上科普领域顶级的世界大师,他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讲解本领,集中表现为他运用的“小中见大”和“一针见血”的分析方法。
所谓“小中见大”,就是他能通过许多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例子,把许多物理、数学和天文学道理说清楚。比如为何恒星会闪烁,而行星的光芒很稳定;在行进的车上究竟该向前还是向后跳;搅拌茶杯中的茶叶,茶叶如何聚集等。这类问题,看似不起眼,实则耐人寻味,因为背后均有严肃的科学道理,这真是“小中见大、别有洞天”。
所谓“一针见血”,指不兜圈子、善于击中问题的科学要害,简洁明了地阐释清楚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比如谈用一枚鸡蛋去碰另一枚鸡蛋,到底哪一枚容易碎。他直接指出从哪一枚运动或哪一枚静止的角度去分析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运动是相对的。再比如用力学分析动物的体型——这个问题伽利略在17世纪就讨论过了,别氏简要证明了动物的身材越是庞大,其骨骼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就越大,这正是河马看起来笨重的原因。因此在读《趣味科学》丛书时,总是起于困惑,然后顺着他的思路,豁然开朗,拍案叫绝,享受至极。
国内自1938年崔尚辛首译别氏的《趣味物理学》(最初译作《国防物理学讲话》,1946年译作《趣味的物理学》)以来,该丛书不同分册已有不同译本,其中以符其珣、滕砥平等主译的版本最经典。如今中国科普创作迎来了新时代,“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已成共识。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丛书历久弥新,折射出了别样的光彩,愿这套书给更多的科学爱好者、科普创作者带来灵感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