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纽尔·康德:地球是否已经衰老(7)
这证明,海洋自那时以来变低了。例如,两个普鲁士呷角、荷兰海岸和英国海岸的沙滩就无非是海洋过去堆砌的沙丘。但是现在,在海洋再也达不到过去它曾翻越过的高度之后,它们却成了防御海洋的设施。
但是,为了使这种现象保持完全的效力,我们难道应当乞灵于流体元素的真正消失及其转化为一种固体状态,或者乞灵于雨水全部渗入地球内部,或者乞灵于海底通过无休无止的运动而不断地日益加深吗?第一种理由可能极少有助于造成一种显著的变化,尽管它并不像显现的那样与一种正常的自然科学相矛盾。因为其他流体物质有时也采取一种固体状态,但并不因此而失去它的本质。例如水银在布尔哈维的试验中呈现出一种红色火药的形象,哈勒斯在所有的植物产品中,尤其是在酒石中,都发现了作为一种固态物体的空气。与此相同,水毫无疑问也能够如此。水的一部分在植物的生成中似乎放弃了其流动性,以致极干燥的碎木屑在作化学分解时还始终能够释放出水。由此可见,地面上的水的一部分被用于植物的生长,永远不再回到海洋中,这并非不可能。但至少这种减少是无法察觉的。
第二种理由同样不能在绝对的意义上加以否认。土地吸收入自身的雨水虽然渗人土地到一定深度,直到它遇到某种更为密实的地层为止;它无法穿透这一地层,并被迫沿着这一地层的斜坡寻找出路,从而滋生出源泉。然而,雨水中任何时候都有一些穿过所有地层,一直下降到岩层,并在岩层中穿透它们的缝隙,积聚成地下水,借地震之机有时突然冒出地面,淹没陆地。①海水的这种损失也许颇为可观,值得更详细地考虑。然而,第三种理由似乎更多地、并且最无可争议地参与了海洋高度的降低。海洋越是加深自己的海底,它的高度就必然日益降低,虽然以这种方式,并不需要为导向地球衰亡的极微小步骤担优。
①作者注:参见《巴黎王家科学院物理学论文集》,施泰特韦尔译,第2卷,第246页。
究竟什么是对迄今指出的几种见解所进行的考察的结果呢?我们已对前三种见解作出了否定性的裁断。土地并不由于雨水和溪流的冲洗失去盐分。肥沃的土壤并不因为江河而蒙受无法弥补的损失,被裹挟入海洋,最终填满海洋,使海洋的水重新升高到人所居住的陆地之上。事实上,江河给海洋带来了来自较高地区的猎获物。然而,海洋利用这些猎获物,却是为了把它们沉积在陆地的岸边。植物的滋养和生长要求海洋真正支付蒸发出来的水,其中可观的一部分似乎放弃了其流体状态,使土地的损失由此而得到补偿。最后,关于大洋的水的现实减少的猜测虽然具有可能性,但为了使一种可靠的假说成为一项重大的论断,却还不具备充分论证了的可信赖性。因此,就地球形貌的改变来说,只剩下惟一一个人们可以期待其确定性的原因,它就是:雨水和溪流不断地侵蚀土地,把土从较高的地区冲刷到较低的地区,从而力图逐渐地敉平高原,并尽其所能剥夺地球形貌的高低不平。
这种作用是确实无疑的、可信的。只要地球在较高地区的斜坡上提供可以被雨水侵蚀和冲刷走的材料,它也就连续不断地遭受着这种变化。而在随着松软地层被冲刷走,地球的岩层基础构成惟一不再遭受变化的高度之前,地球也不能摆脱这种变化。并不仅仅是由于最肥沃的地层被深埋在毫无生机的地层之下的那种地层升降,而毋宁说,由于取消了陆地分为高原和低谷这种有益的划分,上述变化才是地球所面临的衰亡的那种令人担忧的原因。只要人们看一看陆地目前的分布,就会惊奇地发现隆起地区与低凹地区的一种有规律的关系。大面积的土地以适度的斜坡向一河流的洼地倾斜,河流占据了低谷的最深处,随着河流的延伸,一道均匀地展开的斜坡一直通向海洋,在那里,河流把它的水全部倒空。这种使陆地不致雨水过量的良好态势正是建立在倾斜的程度之上的。它既不使一种过陡的斜坡把应该用来增强出产能力的水过快地泄走,又不使一种过缓的斜坡把水过久地滞留在土地上并积聚起来从而造成对土地的损害。
但是,为了使这种现象保持完全的效力,我们难道应当乞灵于流体元素的真正消失及其转化为一种固体状态,或者乞灵于雨水全部渗入地球内部,或者乞灵于海底通过无休无止的运动而不断地日益加深吗?第一种理由可能极少有助于造成一种显著的变化,尽管它并不像显现的那样与一种正常的自然科学相矛盾。因为其他流体物质有时也采取一种固体状态,但并不因此而失去它的本质。例如水银在布尔哈维的试验中呈现出一种红色火药的形象,哈勒斯在所有的植物产品中,尤其是在酒石中,都发现了作为一种固态物体的空气。与此相同,水毫无疑问也能够如此。水的一部分在植物的生成中似乎放弃了其流动性,以致极干燥的碎木屑在作化学分解时还始终能够释放出水。由此可见,地面上的水的一部分被用于植物的生长,永远不再回到海洋中,这并非不可能。但至少这种减少是无法察觉的。
第二种理由同样不能在绝对的意义上加以否认。土地吸收入自身的雨水虽然渗人土地到一定深度,直到它遇到某种更为密实的地层为止;它无法穿透这一地层,并被迫沿着这一地层的斜坡寻找出路,从而滋生出源泉。然而,雨水中任何时候都有一些穿过所有地层,一直下降到岩层,并在岩层中穿透它们的缝隙,积聚成地下水,借地震之机有时突然冒出地面,淹没陆地。①海水的这种损失也许颇为可观,值得更详细地考虑。然而,第三种理由似乎更多地、并且最无可争议地参与了海洋高度的降低。海洋越是加深自己的海底,它的高度就必然日益降低,虽然以这种方式,并不需要为导向地球衰亡的极微小步骤担优。
①作者注:参见《巴黎王家科学院物理学论文集》,施泰特韦尔译,第2卷,第246页。
究竟什么是对迄今指出的几种见解所进行的考察的结果呢?我们已对前三种见解作出了否定性的裁断。土地并不由于雨水和溪流的冲洗失去盐分。肥沃的土壤并不因为江河而蒙受无法弥补的损失,被裹挟入海洋,最终填满海洋,使海洋的水重新升高到人所居住的陆地之上。事实上,江河给海洋带来了来自较高地区的猎获物。然而,海洋利用这些猎获物,却是为了把它们沉积在陆地的岸边。植物的滋养和生长要求海洋真正支付蒸发出来的水,其中可观的一部分似乎放弃了其流体状态,使土地的损失由此而得到补偿。最后,关于大洋的水的现实减少的猜测虽然具有可能性,但为了使一种可靠的假说成为一项重大的论断,却还不具备充分论证了的可信赖性。因此,就地球形貌的改变来说,只剩下惟一一个人们可以期待其确定性的原因,它就是:雨水和溪流不断地侵蚀土地,把土从较高的地区冲刷到较低的地区,从而力图逐渐地敉平高原,并尽其所能剥夺地球形貌的高低不平。
这种作用是确实无疑的、可信的。只要地球在较高地区的斜坡上提供可以被雨水侵蚀和冲刷走的材料,它也就连续不断地遭受着这种变化。而在随着松软地层被冲刷走,地球的岩层基础构成惟一不再遭受变化的高度之前,地球也不能摆脱这种变化。并不仅仅是由于最肥沃的地层被深埋在毫无生机的地层之下的那种地层升降,而毋宁说,由于取消了陆地分为高原和低谷这种有益的划分,上述变化才是地球所面临的衰亡的那种令人担忧的原因。只要人们看一看陆地目前的分布,就会惊奇地发现隆起地区与低凹地区的一种有规律的关系。大面积的土地以适度的斜坡向一河流的洼地倾斜,河流占据了低谷的最深处,随着河流的延伸,一道均匀地展开的斜坡一直通向海洋,在那里,河流把它的水全部倒空。这种使陆地不致雨水过量的良好态势正是建立在倾斜的程度之上的。它既不使一种过陡的斜坡把应该用来增强出产能力的水过快地泄走,又不使一种过缓的斜坡把水过久地滞留在土地上并积聚起来从而造成对土地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