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管风琴”——BM-13“喀秋莎”式火箭炮(3)
1943年2月,苏军获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伟大胜利,这一次大战也成为了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从此之后,纳粹德国节节败退,终于在两年后彻底覆灭。而在这次的会战中,1531门BM-13“喀秋莎”式火箭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摧毁德军的坚固火力点,苏军投入了刚研制成功的BM-31-4式火箭炮,该火箭炮可以架设在地上实施发射,使用M-30式300毫米火箭弹。M-30式300毫米火箭弹是一种超口径火箭弹,战斗部的口径为300毫米,后部发动机的直径仅有152毫米。这样就相当于削减了火箭弹的发射药量,导致其射程仅有2800米。但这种火箭弹的战斗部装药多达28.9千克,超过了203毫米榴弹的威力,足以摧毁战争后期德军的坚固火力点。1944年,出现了采用该火箭炮发射架的BM-30-12式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在布达佩斯、布拉格、哥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的攻坚战中发挥了极为巨大的威力。
尤其是在柏林战役中,苏军几千门火箭炮齐发,将德军在柏林的外围阵地化为一片火海,拉开了这场大血战的序幕,震惊了世界。苏联总共生产了2400门BM-8系列,6800门BM-13系列和1800门BM-30系列火箭炮。其中3374门是安装在卡车上的。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火箭炮部队已经成为苏军整个炮兵体系中最具威力的部分。而受到苏联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德等世界主要国家也都先后研发生产了自己的火箭炮,德国研发
了150毫米、280毫米等口径的火箭弹。发展出SdKfz4型半履带式42毫米自行火箭炮;英、美两国则在M4A1“谢尔曼”式中型坦克上加装火箭发射架使其成为复合型武器,它们甚至在水陆吉普上也装上了火箭发射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发展出多种型号的火箭炮,到了现在,火箭炮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常规武器,可见“喀秋莎”的影响何其深远。
参数
发射滑轨:8条,滑轨长5米
弹药:132毫米火箭弹,弹径132毫米,弹长1450毫米,弹重42.5千克
一次发射数量:16发
初速:70米/秒
最大射程:8.5千米
一次齐射耗时:7—10秒
运载车速度:90千米/小时
高低射界: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