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斯大林管风琴”——BM-13“喀秋莎”式火箭炮(2)

2023-03-08历史二战战争苏联科技军事苏德 来源:百合文库
苏联飞行员曾运用PC-82式火箭弹在哈拉哈河击败日本人。而炮兵使用的火箭弹就是以上面两种火箭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试验正式开始,以卡车作为搭载发射平台。试验车的定向器富有特色,为了尽可能多搭载火箭弹,火箭炮上总共有24条工字形发射轨,上下两排进行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犹如两排篱笆。更有意思的是,发射轨的指向居然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进行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时,必须使得车身与目标维持90度角,方向调整只能依靠车辆转向来实现。这种调整方式的方向射界精度并不好,调整速度也很慢。但这次试验也证明了采取轨道式发射装置非常可靠,火箭弹的飞行轨迹也令人满意。关键性技术的解决为苏联火箭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9年3月,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的8导轨样车试制成功,它的发射架也为工字形,上下可分别挂载1枚火箭弹。这样BM-13“喀秋莎”式火箭炮总共能够携带16枚M-13式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拥有从左90度到右90度的方向射界。苏联军方随后对其进行了诸多严格测试。测试结果表明,BM-13“喀秋莎”式火箭炮极为适合打击暴露的密集敌人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或火炮。由于该武器拥有较好的机动能力,也适合打击突然出现的敌军及与对方进行炮战。但由于火箭炮发射时,有着极为明显的烟尘及火光,且完全没有装甲防护,因此它不适合在敌人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区域当中作战,以免被敌人的反击炮火摧毁。
1941年6月30日,共产国际工厂开始量产BM-13“喀秋莎”式火箭炮。7月23日,首批量产的火箭炮顺利通过测试。从此,这一武器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部队。BM-13“喀秋莎”式火箭炮底盘的后部,安装有2个手动千斤顶。发射时,炮手要将其放下,以保证发射平台拥有足够的稳定性。发射装置位于驾驶室内,由炮长进行操作,也可以通过电线实施连接,由连队统一发射。初期BM-13“喀秋莎”式火箭炮一般被编为独立迫击炮营或连(为了保密,并不使用火箭炮营一类的名字),主要用于填补阵地出现的缺口,防止敌人撕破防线。其用火力支援阵地,压制敌军,帮助步兵进行反击;堵不住则也可以利用良好的机动性迅速撤退。
后来,苏联人在实战当中发现,BM-13“喀秋莎”式火箭炮在泥泞路况下,越野机动性不够理想,便想开发一种履带式火箭炮。但能搭载132毫米火箭发射架的履带式底盘仅有T-34式中型坦克和KV-1式重型坦克的底盘。显而易见,在当时坦克缺口极大,继续补充的战况下,炮兵是无法获得这些装甲兵急需的底盘的。无奈,他们只好选择了性能已落后的T-40式水陆两栖坦克底盘,安装了BM-8式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弹则是由PC-82式82毫米火箭弹改进而来。不过T-40式水陆两栖坦克在1941年秋已停产,车况与数量都无法满足现实要求。所以定型生产的BM-8式火箭炮是以新型T-60式轻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的。后来苏联还尝试用拖拉机做火箭炮底盘,但性能不理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