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合计(24)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情”是联系读者和作家之间的桥梁,是读者与作家交流对话并最后实现情感共鸣的基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在字里行间寄寓了自己的情感,读者在接受过程中,需要“沿波讨源”,尽量接近作者的原意,“见其心”。
在这“沿波讨源”去“见其心”的过程中,读者的情感调动起来,“披文入情”,在品读作者感情的过程中融入读者的情感,“阅文情”,深入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对话。这交流对话的实现,便是作者在作品文本中的“情”,情感的交流对话是读者和作者跨时空的互动,“情”这一在文本中的媒介让读者和作者最后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是整个文学活动最终完成并使读者得以提升的最高境界。
“知音”批评理论中的这一交流对话与西方现代的对话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西方对话理论的创始人伽达默尔曾经指出,读者并不是被动接受的个体,读者与文本之间应该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一种对话的形式,读者的接受是一种主体性的积极能动的接受。“知音”批评理论强调“披文以入情”,强调“沿波讨源”,它的对话更是基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阐释,激发自己的审美情感,融进自己的审美经验,走进作者的心灵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心灵情感的交流对话与共鸣。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进行作品中的语言信息、情感的交流和对话,实现跨时空的共鸣。刘勰的读者观重在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音相知相通,这样,读者才成其为知音。
二、“深识鉴奥”——
对作品深层审美意蕴的探求把握西方读者接受理论认为,在文学活动中,读者的接受活动使得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完成,读者的阅读审美活动是对作品意义的重构。他们认为,文本的意义不是由创作者构成的,而是由接受者即读者构成的。而刘勰的知音理论则有所不同,它更倾向于认为,读者的接受活动使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真正读懂作品的知音,是使作品的原本意义得以再现。“酱瓿之议,岂多叹哉!”知音难得,没有哪个作者希望自己的呕心历血之作被当做“酱瓿”。因此,这就需要读者“深识鉴奥”,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刘勰在《知音》里对此有如下的论述: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翫泽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