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合计(22)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一)“知音”强调读者领会作者的创作之意,读懂作品的原意“知音”首先是读者,只有读者阅读了文学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知音。与西方的接受美学一样,知音论是以读者和读者的接受活动为重点的。作为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之一,读者在文学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读者的参与使得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完成。姚斯曾经说过:“艺术只有作为为他之物才能成为自在之物,因此,被阅读和欣赏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的本质特征。”[3](P256)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没有被读者阅读之前,都只是一个可能存在的文本,只有在读者阅读欣赏作品之后作家的整个创作活动才是真正完成。知音理论以读者为中心,把读者的接受阅读放在整个文学活动中来进行研究。
与西方的读者批评强调读者对作品意义的再创作不同,知音理论更加强调读者对作者和文本的尊重,“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讨源”是强调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本本来的意思,读懂作者的原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里的“情”是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作品本来的意义,在作者创作的过程中就已经确定了。读者对文学活动的参与重在对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再现,而不是对作品意义的重构。文本是实现读者接受的基本前提,海德格尔认为,“文本是人与历史发生的最直接的存在上的联系”[4](P121)。读者的认识接受活动不能脱离文本,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创作。知音理论对文本与作者的重视在这一点上与海德格尔是不谋而合的。知音的最高境界便是穿越时空,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知音”便是作者预设的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的转换与实现,读者在已有阅读经验视野的基础上,达到与作者的“视界的融合”。
(二)“知音”是读者与作者的跨时空的交流对话和情感的共鸣知音是能读懂作者原意的现实的读者,在文学接受这一活动过程中,读者的参与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读者是具有主体性的读者。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审美情感,投入个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想象,深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和对话,最终达到与作者的情感的.共鸣,在整个文学阅读审美过程中,读者是具有主体性的个体,读者的阅读活动既基于作者创作的文本,也在于读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创作者进行交流对话。读者与作者交流对话的实现的可能性,《文心雕龙·知音》篇里详细的论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