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茅盾读后感收集(8)
2022-08-13 来源:百合文库
中唐时期禅宗的和尚讲究禅真时的"语录",以如实、直接、自然的口吻去化俗,争取到更多群众。宋朝出现的"笔记"和后的"小说"也原本是记录一些趣味杂事,以助谈论。而后,唐朝的"传奇"和古运动皆于民间。宋朝时,"做诗如说话",语体更加明显,连许多诗大家皆主张"以俗为雅",似乎都是雅人迁就着俗人。但即便如此,至始至终,雅俗共赏都是以雅为主的。"以俗为雅"暗含了将俗事雅化的行迹,以提供给自底层社会的俗人以谈资。"俗不伤雅"亦强调了雅的地位不可撼动。
"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回小说以及皮簧戏。"朱自清先生认为它们均"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从而要雅化的难度加深,这也正是为什么词曲不能胜过诗的地位的原因。但也正因为难以雅化,雅人得将就着俗人的事,所以"雅俗共赏"才在这里最大化。"雅化的程度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着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俗共赏的欣赏标准以雅为主,但共赏方面以俗为主。
因为向往雅事,人之常情,雅人、俗人一样。若雅化过度,即使雅人欣赏毫不费力,那么俗人可就难以欣赏了,也就达不到"雅俗共赏"的地步了。只不过,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民间的知识分子,吸取了士阶级的雅化后并未只停留在"雅俗共赏",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所以白话也慢慢盛行。欧化的艺术观、通俗化运动、大众化运动使得化"没有那么雅俗之分",唯独能"共赏"了。紧接着,朱自清先生在末尾解释道:"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试问,几千年,一个由多种化构成的庞大的民族体系,由原的雅俗分离,到雅俗共赏,再到只有化共赏,而共赏的化却走向了单一的大众化的局面,难道不令人唏嘘?
况且这单一化的大众化被重新估量的价值也深受时代影响,更出现了化如同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的局面。倘若你对某个问题存疑,一知半解的,以往的"雅人"会求诸于可考究的典籍,选取有用信息做笔记,自己推敲、琢磨,好不容易才得个有依据的结果。
"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回小说以及皮簧戏。"朱自清先生认为它们均"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从而要雅化的难度加深,这也正是为什么词曲不能胜过诗的地位的原因。但也正因为难以雅化,雅人得将就着俗人的事,所以"雅俗共赏"才在这里最大化。"雅化的程度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着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俗共赏的欣赏标准以雅为主,但共赏方面以俗为主。
因为向往雅事,人之常情,雅人、俗人一样。若雅化过度,即使雅人欣赏毫不费力,那么俗人可就难以欣赏了,也就达不到"雅俗共赏"的地步了。只不过,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民间的知识分子,吸取了士阶级的雅化后并未只停留在"雅俗共赏",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所以白话也慢慢盛行。欧化的艺术观、通俗化运动、大众化运动使得化"没有那么雅俗之分",唯独能"共赏"了。紧接着,朱自清先生在末尾解释道:"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试问,几千年,一个由多种化构成的庞大的民族体系,由原的雅俗分离,到雅俗共赏,再到只有化共赏,而共赏的化却走向了单一的大众化的局面,难道不令人唏嘘?
况且这单一化的大众化被重新估量的价值也深受时代影响,更出现了化如同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的局面。倘若你对某个问题存疑,一知半解的,以往的"雅人"会求诸于可考究的典籍,选取有用信息做笔记,自己推敲、琢磨,好不容易才得个有依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