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针灸经读后感整理(22)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有湿热伤气,及温主血络而成痹者,用固卫阳以却邪,及宣通营络,兼治奇经为主;有肝阴虚邪入络而为痹者,以咸苦滋阴,以通逐缓攻为主;有寒湿入络而成痹者,以微通其阳,兼以站为主;有气滞热郁而成痹者,从气分宣通为主;有肝胃虚滞而成痹者,以两补厥阴、为治;有风寒湿入下焦经隧而为痹者,用辛温以宣 气为主;有肝胆风热而成痹者,用甘寒和阳,宣能 为主;有血虚络涩及营虚而成痹者,以养营养 主;又有周痹、行痹、筋痹、肢痹,及风寒湿三气杂合之痹,也不外乎流畅气血,祛邪养正,宣通脉络诸法。”这都是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未脱离对痹证辨证澡的规范。
二是痛处局部取穴,“各随其过”即是言此。这一取穴原则在《内经》中有大量记载,如《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病在肌扶,肌肤尽通,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再如《灵枢·周痹》所云:“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灵枢·经筋》反复强调说:“治在燔针 剌,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均体现了“各随其过”的取穴原则。后世《济生方》将痹痛部位分为背、肩、臂、腑、肘、脚、膝、腰、脊等部位,治疗也多是痛处取穴,这一取穴原则在后世针灸学中被称为“天应取穴”,并得到广泛运用。
【原文】 713
【提示】论述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之气密切相关。
【校注】 (1)育膜:指肉里及胸腹腔内的膜。张介宾注:“凡腔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育。盖膜犹幕也,凡肉理之间,藏府内外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
【分析】
1.营卫的生成和功能:营卫之气,皆水谷所化。营气精专柔顺,能入脉中,循脉上下而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卫气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中,行于皮肤分肉间,温煦育膜,布散于胸腹。
2.营卫失调的痹症的关系:营卫失调,腠理皮肤疏松,经脉涩滞,筋骨肌肉五脏六腑失于濡养温煦,此时易受风寒湿邪侵袭而发为痹,故曰“逆其气则病,”若营卫二气功能正常,风寒湿邪不易侵袭,则不会发生痹证;若营卫运行失常或虚损,风寒湿邪乘虚内袭,便可发为痹证。原文“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强调了痹证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的侵袭,更有脏腑营卫气血的失调,突出了《内经》既重视内因、也不忽略外因的发病学观点。不仅为临床运用调和营卫之法治疗痹证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于预防痹证的发生亦有重要意义。
二是痛处局部取穴,“各随其过”即是言此。这一取穴原则在《内经》中有大量记载,如《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病在肌扶,肌肤尽通,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再如《灵枢·周痹》所云:“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灵枢·经筋》反复强调说:“治在燔针 剌,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均体现了“各随其过”的取穴原则。后世《济生方》将痹痛部位分为背、肩、臂、腑、肘、脚、膝、腰、脊等部位,治疗也多是痛处取穴,这一取穴原则在后世针灸学中被称为“天应取穴”,并得到广泛运用。
【原文】 713
【提示】论述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之气密切相关。
【校注】 (1)育膜:指肉里及胸腹腔内的膜。张介宾注:“凡腔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育。盖膜犹幕也,凡肉理之间,藏府内外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
【分析】
1.营卫的生成和功能:营卫之气,皆水谷所化。营气精专柔顺,能入脉中,循脉上下而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卫气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中,行于皮肤分肉间,温煦育膜,布散于胸腹。
2.营卫失调的痹症的关系:营卫失调,腠理皮肤疏松,经脉涩滞,筋骨肌肉五脏六腑失于濡养温煦,此时易受风寒湿邪侵袭而发为痹,故曰“逆其气则病,”若营卫二气功能正常,风寒湿邪不易侵袭,则不会发生痹证;若营卫运行失常或虚损,风寒湿邪乘虚内袭,便可发为痹证。原文“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强调了痹证的发生既有风寒湿邪的侵袭,更有脏腑营卫气血的失调,突出了《内经》既重视内因、也不忽略外因的发病学观点。不仅为临床运用调和营卫之法治疗痹证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于预防痹证的发生亦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