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甲乙针灸经读后感整理(24)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3.营卫失调的痹症的防治:在《内经》荣卫失调为痹证发生主要内在因素的指导下,后世医家的论治痹证时,十分重视调和营卫治法。张仲景在论述历节“疼痛如掣”时,认为其病机为“风血相搏”(《金匮要略·中风厉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历节痛,方中用桂枝、芍药、甘草、白术调和营卫,就是突出治疗痹证应用调和营卫扶助正气的原则。朱丹溪在论治痛风时指出:“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太过。内伤于七情,外伤于六气,则血气之运或迟或速,而病作矣”(《格致余论·痛风论》)。朱氏所言气血,即荣血卫气。说明痹证形成,在饮食起居失度,正气受损,风寒湿邪气侵袭,使营卫凝涩,经络闭阻,以致痹证发生。在治疗上,现今一般在发作期间,以祛邪为主,在静止期,则以调营卫,养气血、补肝肾为主,即在祛风、逐寒、化湿的同时,加入活血、行血、通经、化瘀之品,如桂枝、当归、乳香、没药、赤药、红花、桃仁、五灵脂、蒲黄、地黄等药,且常用酒以提高活血功效。
除在治疗痹证强调荣卫气血的重要性外,对于预防痹证的发生亦有重要意义。在未病之前,适当地体育锻炼,使营卫气血流通,正气充沛,抵抗力增强,风寒湿邪气不易侵入,则不会发生痹证。此即原文所说“从其气则愈”的原则。
【 原文 】 714
【提示】痹证临床症状的产生机理。
【 校注 】(1)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指阳虚阴盛的体质,益加风寒湿邪,故寒更甚。李中梓注:“痹病本属阴寒,若阳气不足之人,则寒从内生,与外病相助益,故寒也。”阳气少阴气多,指人的体质偏于阳虚阴盛。病,指风寒湿邪。相益,相加也。
(2)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言病人素体阳盛阴虚,感邪后,阴不胜阳,邪气从阳化热,故为痹热。张介宾注:“阳盛遭阴,则阴气不能胜之,故为痹热。”遭,《 针灸甲乙经 》 作“乘”。乘,战而胜之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