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青少年郁抑症观后感整理(6)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mal Psycho,1993,23(7)。
吴艳茹,肖泽萍。青少年抑郁症与应激相关的病因研究进展.上海精神医学,2006,(5)。
彭代辉,方贻儒。我国抑郁障碍的临床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6)。
刘建平。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自杀风险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2)。
Zuroff,D.C.Mongrain,M.& Santor,D.A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comment on Coyne and Whiffen.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4,28,(7)。
王高华,唐记华,等。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其相关性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6,(2)。
程文红,刘漪,等。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早期创伤史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5)。
凌宇,杨娟,等。童年创伤经历与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

青少年郁抑症观后感整理90条


朱丽君,孙燕,等。抑郁症患者儿童期不良家庭环境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
洪珊珊,金华,等。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自我意识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7,(3)。
罗新坚,叶敏捷,姜德国。重性抑郁障碍儿童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探讨.医学与社会。2011,(7)。
程文红,王祖承。青少年抑郁发病家庭因素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5,(17)。
唐登华,潘成英,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2003, (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