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堤精神观后感100汇聚(5)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历经60年的峥嵘岁月,今天高集海堤与集杏海堤正在开口改造,打通东西海域促进水循环成为新时期的大势所趋。厦门又开国内先河,大规模的“海域清淤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还原碧海蓝天指日可待。最近,凝聚无数老海堤建设者智慧结晶的厦门海堤建设纪念馆已落成,这座酷似一本展开书的平屋式简朴建筑,必将成为全市又一传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与经济特区金钥匙、海堤纪念碑组成鹭岛地标式景观,大大丰富海堤精神的时代内涵,不断激励代代厦门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奉献与自强不息,去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海堤精神_范例1】
上世纪50年代,“万人大军”移山填海建造厦门海堤的豪迈场景还让不少老厦门人历历在目,并切身感受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
20世纪50年代初,曾有一位厦门一中毕业的林学钦,他说去上陈嘉庚先生创办的“私立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是从“浮屿”汽车站,搭乘一辆破旧不堪的木壳大客车,到高崎渡口,再转乘小舢舨过渡到集美的。他总幻想(“期望”在当时是“幻想”层面的企求):厦—集之间,要能有一条便捷陆上通道,多好!
1951年初,厦门市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着手进行实地勘测,制订厦门海堤筑堤方案,经呈报国务院批准。修建厦门海堤是陈嘉庚先生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大会上提出的建议,为此,陈毅元帅三次上书毛泽东主席,毛主席亲自批准。
当时修筑海堤,没有现代化机械,海峡惊涛骇浪,空中又有蒋机袭扰,生活保障也较困难。但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热情很高,成千上万的建设者脚踏惊涛骇浪,肩挑手扛填海造堤,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形成了“爱国爱乡、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移山填海、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海堤精神,在厦门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海堤精神_范例1】
上世纪50年代,“万人大军”移山填海建造厦门海堤的豪迈场景还让不少老厦门人历历在目,并切身感受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
20世纪50年代初,曾有一位厦门一中毕业的林学钦,他说去上陈嘉庚先生创办的“私立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是从“浮屿”汽车站,搭乘一辆破旧不堪的木壳大客车,到高崎渡口,再转乘小舢舨过渡到集美的。他总幻想(“期望”在当时是“幻想”层面的企求):厦—集之间,要能有一条便捷陆上通道,多好!
1951年初,厦门市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着手进行实地勘测,制订厦门海堤筑堤方案,经呈报国务院批准。修建厦门海堤是陈嘉庚先生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大会上提出的建议,为此,陈毅元帅三次上书毛泽东主席,毛主席亲自批准。
当时修筑海堤,没有现代化机械,海峡惊涛骇浪,空中又有蒋机袭扰,生活保障也较困难。但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热情很高,成千上万的建设者脚踏惊涛骇浪,肩挑手扛填海造堤,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形成了“爱国爱乡、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移山填海、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海堤精神,在厦门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