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斌道德经的观后感汇聚(5)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道德经》提出了“道”这一核心观念,对世界宗教发展及沟通有着重要意义。当代西方著名宗教思想家孔汉思(Hans Küng)有一段影响全球的名言:“没有世界伦理就没有共同存活。没有宗教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没有宗教对话就没有宗教和平。”(孔汉思《世界伦理构想》,慕尼黑皮珀尔出版社,1990年,第13页)从宗教和平反观宗教对话,则发现“和平”与“对话”都需要其“和平”及“对话”之“道”,“道”乃“对话”之途、“和平”之本。而《道德经》对“道”的展示和诠释,正是为人类理解“宗教”之本真、达成宗教之和—谐及世界之和平,作出了有益贡献。在《道德经》的启迪下,人类“尊道贵德”、“弘道畅玄”,则有可能走上通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之坦途。
“道”在《道德经》的理解中,乃“神圣之道”、“宇宙之道”、“生活之道”,由此以“道”而构成了“神圣”、“宇宙”、“人生”这三维之共在及其和—谐,使“形上”与“形下”、“超然”与“自然”、“超越”与“内在”、“主体”与“客体”、“彼岸”与“此岸”得以打通,形成整体共构之关系。而这正是理解人类宗教奥秘的关键之所在。对此,中国宗教哲学家谢扶雅曾感慨而言之:“若求中国辞书中是与Religion相当之名,惟‘道’字勉可充数。道兼涵体用两面,Religion亦具宗旨及方法两面;道可以完全表示个人与宇宙本体之嘘吸关系,同时亦不遗落个人对于社会之活动及适应。”(谢扶雅《宗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4页)当然,这种解读亦仅是从“人之道”出发而论,并不能完全涵括“道”这一概念之丰赡。但仅从这一维度,已可窥出“道”之内蕴所具有的“和合”、“包容”及“涵盖”意义。
《道德经》提出了“道”这一核心观念,对世界宗教发展及沟通有着重要意义。当代西方著名宗教思想家孔汉思(Hans Küng)有一段影响全球的名言:“没有世界伦理就没有共同存活。没有宗教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没有宗教对话就没有宗教和平。”(孔汉思《世界伦理构想》,慕尼黑皮珀尔出版社,1990年,第13页)从宗教和平反观宗教对话,则发现“和平”与“对话”都需要其“和平”及“对话”之“道”,“道”乃“对话”之途、“和平”之本。而《道德经》对“道”的展示和诠释,正是为人类理解“宗教”之本真、达成宗教之和—谐及世界之和平,作出了有益贡献。在《道德经》的启迪下,人类“尊道贵德”、“弘道畅玄”,则有可能走上通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之坦途。
“道”在《道德经》的理解中,乃“神圣之道”、“宇宙之道”、“生活之道”,由此以“道”而构成了“神圣”、“宇宙”、“人生”这三维之共在及其和—谐,使“形上”与“形下”、“超然”与“自然”、“超越”与“内在”、“主体”与“客体”、“彼岸”与“此岸”得以打通,形成整体共构之关系。而这正是理解人类宗教奥秘的关键之所在。对此,中国宗教哲学家谢扶雅曾感慨而言之:“若求中国辞书中是与Religion相当之名,惟‘道’字勉可充数。道兼涵体用两面,Religion亦具宗旨及方法两面;道可以完全表示个人与宇宙本体之嘘吸关系,同时亦不遗落个人对于社会之活动及适应。”(谢扶雅《宗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4页)当然,这种解读亦仅是从“人之道”出发而论,并不能完全涵括“道”这一概念之丰赡。但仅从这一维度,已可窥出“道”之内蕴所具有的“和合”、“包容”及“涵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