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儒学电影观后感合计(66)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和人民在兵荒马乱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共同经历了战乱的痛苦。这就使他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人民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了。于是,他写出了更多反映人民的不朽之作。如“三吏”“三别”这组诗揭露了叛乱战争给人民造成的`重大灾难。“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由于战乱,牺牲的人多,流血染红了川原,可见百姓当时的苦难生活。在《新婚别》中,诗人用新妇的口吻,深刻地书写出生离死别的悲哀:“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昏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在《无家别》中,诗人用一个重被征召去当兵的独身汉的口吻,写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狐狸竟敢鼓怒向人,则乡村已成鬼窟可知,而且四邻也只剩下一二个年老的寡妇。
从中体现了杜甫对人民的深切忧虑之情。在《新安吏》中,诗人目睹征兵的残酷现实,疾呼天地无情:“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在《潼关吏》中,诗人谴责了草菅人命的边将:“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而《石壕吏》中,则揭露了乱抓壮丁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组诗中描写了“即应河阳役”的老妪,“暮昏晨告别”的新郎,无家可别的征夫,筑城的戍卒,年迈出征的老汉,他们发出了“何以为蒸黎”(《无家别》)极为悲愤地的反诘。全诗贯穿着极为悲愤地忧民之情。
另外,在诗人漂泊西南时期,面对广大人民的种种残状,当诗人“床头屋漏无干处”时,还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强烈呼声!当大雨狂风破坏了自己的茅屋时,他想到的却是天下穷苦百姓,这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而“穷年忧黎元”的思想,强烈地体现了诗人对人民沉痛的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