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2)
2024-06-14 来源:百合文库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粱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米左右,如无斗拱支撑,屋檐将难以保持稳定。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承托屋檐》仍未丧失。
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
檐下斗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室内斗拱通常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其结构作用显然不及檐下斗拱明显。
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拱、斗、昂。向外悬挑的华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拱的作用相同。还有一些和上述拱昂横向相交的拱和斗只起联系作用而不起承重作用(或承重作用较小)。
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相应加大时,斗拱挑出距离也必须增加,其方法是增加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层华拱或昂,斗拱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五跳。如果是重檐建筑,一般是上檐斗拱比下檐斗拱多一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实例主要见之于唐宋殿宇的脊部用作叉手;楼阁上下层之间的暗层和壁间的斜撑;上下内额间的斜撑和脊樽下与叉手成90°角的斜撑等。可惜这种合理的做法并未得到发展,最后连叉手和斜杆也在木构架中消失了。
一座木架建筑的建造,必须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出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的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
0.3 单体建筑的构成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这为设计和施工也带来了方便。单座建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在园林及风景区则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花瓣形等平面以及种种别出心裁的形式。“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在各类建筑物中,除了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构作天花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地暴露梁架、斗拱、柱子等全部木构架部件。这种暴露正好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美,尤其是歇山顶、攒尖顶的木构架,其屋顶内部结构是非常丰富多姿的。对所暴露的木构件进行艺术的再加工时,也以表现木材力学性能的内在品质为前提,如对柱身作“收分”(即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即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处理,对拱端的“卷杀”(即将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曲线组成)以及对各种梁枋端部的再加工等。
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
檐下斗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室内斗拱通常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其结构作用显然不及檐下斗拱明显。
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拱、斗、昂。向外悬挑的华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拱的作用相同。还有一些和上述拱昂横向相交的拱和斗只起联系作用而不起承重作用(或承重作用较小)。
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相应加大时,斗拱挑出距离也必须增加,其方法是增加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层华拱或昂,斗拱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五跳。如果是重檐建筑,一般是上檐斗拱比下檐斗拱多一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实例主要见之于唐宋殿宇的脊部用作叉手;楼阁上下层之间的暗层和壁间的斜撑;上下内额间的斜撑和脊樽下与叉手成90°角的斜撑等。可惜这种合理的做法并未得到发展,最后连叉手和斜杆也在木构架中消失了。
一座木架建筑的建造,必须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出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的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
0.3 单体建筑的构成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这为设计和施工也带来了方便。单座建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在园林及风景区则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花瓣形等平面以及种种别出心裁的形式。“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在各类建筑物中,除了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构作天花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地暴露梁架、斗拱、柱子等全部木构架部件。这种暴露正好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美,尤其是歇山顶、攒尖顶的木构架,其屋顶内部结构是非常丰富多姿的。对所暴露的木构件进行艺术的再加工时,也以表现木材力学性能的内在品质为前提,如对柱身作“收分”(即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即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处理,对拱端的“卷杀”(即将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曲线组成)以及对各种梁枋端部的再加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