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与帖的形式美感(7)
2024-04-12 来源:百合文库
(三)意态奇逸
刻石文字之美,在气象浑穆与结字古拙外,其意态之奇逸,飘然欲仙,为后世学者所尚。康南海十美中之“笔法跳跃”“精神飞动”“兴趣酣足”等皆可列入其间。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逸”格列于神品、妙品、能品之上,其对逸格作如是解释: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为逸格尔。
黄休复论及对象为画。书画相通,此释未尝不可应用于书法,但也有将逸品列在神品、妙品、精品之后者,如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五品》:
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
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
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精品;
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
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逸”当于“浑穆”“古拙”相仿佛,只是各有侧重罢了。
“逸”,从形式上讲,是优雅、舒缓而富于质感变化的一种美感。“逸”常常与“仙”联系在一起,所谓“仙逸”,指有“仙气”。古人讲仙风道骨,指人具有超脱于社会而优游于自然的一种境界,多指文人不拘于时节而超然物外的表现。“逸”又常与“飘”连在一起。飘逸与仙逸比,境界略低些,因为“仙”有一种神气,不可名状的意味在内,而“飘”则带有轻、漫、随风而去的感觉。“飘”如不与“逸”合成词组,则多有贬意,指不踏实,质地薄,定力不足,不厚重,又常与滑、浮相连。故“逸”之为逸,在不可以飘之“飘”,它是带有质地的舒展、萧散,其质感涩而酥、松。因为其质地涩,故与浑穆也有一定的相近之处,只不过“逸”更多倾向于涩而展,“浑”则倾向于涩而沉。
从外形上看,逸的形态多细、长;浑的形态多宽、厚。以汉碑为例,《张迁碑》线条粗实、厚重而具涩感,故为浑穆;《石门颂》细劲、绵长而具涩感,故为飘逸。近人林散之先生大草,跌宕之中的点画松涩舒缓,飘飘欲仙。故从美学意义上讲,浑穆与飘逸实为在同一种质感前提下的两种不同表现,格调不相上下。
刻石文字之美,在气象浑穆与结字古拙外,其意态之奇逸,飘然欲仙,为后世学者所尚。康南海十美中之“笔法跳跃”“精神飞动”“兴趣酣足”等皆可列入其间。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逸”格列于神品、妙品、能品之上,其对逸格作如是解释: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为逸格尔。
黄休复论及对象为画。书画相通,此释未尝不可应用于书法,但也有将逸品列在神品、妙品、精品之后者,如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五品》:
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
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
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精品;
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
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逸”当于“浑穆”“古拙”相仿佛,只是各有侧重罢了。
“逸”,从形式上讲,是优雅、舒缓而富于质感变化的一种美感。“逸”常常与“仙”联系在一起,所谓“仙逸”,指有“仙气”。古人讲仙风道骨,指人具有超脱于社会而优游于自然的一种境界,多指文人不拘于时节而超然物外的表现。“逸”又常与“飘”连在一起。飘逸与仙逸比,境界略低些,因为“仙”有一种神气,不可名状的意味在内,而“飘”则带有轻、漫、随风而去的感觉。“飘”如不与“逸”合成词组,则多有贬意,指不踏实,质地薄,定力不足,不厚重,又常与滑、浮相连。故“逸”之为逸,在不可以飘之“飘”,它是带有质地的舒展、萧散,其质感涩而酥、松。因为其质地涩,故与浑穆也有一定的相近之处,只不过“逸”更多倾向于涩而展,“浑”则倾向于涩而沉。
从外形上看,逸的形态多细、长;浑的形态多宽、厚。以汉碑为例,《张迁碑》线条粗实、厚重而具涩感,故为浑穆;《石门颂》细劲、绵长而具涩感,故为飘逸。近人林散之先生大草,跌宕之中的点画松涩舒缓,飘飘欲仙。故从美学意义上讲,浑穆与飘逸实为在同一种质感前提下的两种不同表现,格调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