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幼军:坚守的云(6)
两年的传帮带,两年的言传身教,两年的孜孜不倦,两年的循循善诱,两年的苦口婆心,杨幼军和他的伙伴们,在这两年里和四分厂的老师傅们不像师徒,倒像是倒插门的女婿和老丈人,他们要继承的不是一个小小的热电厂,而是整个家族的血脉流转。他们要守护的也不是没有生命的铁疙瘩,而是老人们的心肝宝贝。他们走了,心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据杨幼军回忆,老人们撤离的时候,似乎都有千言万语和百般不舍,与那些在“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过程中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精英比,他们能够退身的地方只有家庭。他们当年守护的机组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谓全国顶级配置,现在早已更新换代。在他们的信念中,是要至死报效祖国的,可是自己还有一口气在啊,我还活着啊,怎么能退休呢,怎么能吃国家的闲饭呢?什么是历史使命,什么是功成身退?这些设备还能供电啊,供给老百姓啊,供给上学的孩子和救人的医院啊,我还能守啊,我还能干啊!
这一切的一切,血与泪的奏鸣曲,确实走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刻。杨幼军和所有的伙伴们不辱使命、时时刻刻将老师傅们的嘱托铭记于心。他本人,作为四分厂最终的守护者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现在,四分厂人去楼空,成了一座博物馆,静悄悄地坐落在那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人,诉说在那遥远的地方一群人的故事。杨幼军本人根据组织需要成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在距离老四分厂不远的地方遥望着那个笔直的红色烟囱。时不时地有参观人员来到这里,向这里膜拜致敬。杨幼军每每接到带领参观人员解读四分厂的任务都心潮澎湃,他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精致的辞藻,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有一点一滴影响他一生的记忆片段,却是他一生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他经常被陌生的游客或者学员问这样的问题。“你遇到过困难吗?困难是形形色色的,但是总体来说困难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能解决的,一种是不能解决的。”杨幼军说,“在老221人的眼里,困难只有一种,那就是必须解决且一定能解决的。必须解决因为背后有党和国家,一定能解决也因为背后有党和国家。‘两弹一星’精神就这么简单,套用当下的新词汇,甚至还有点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