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发展史-第二部-第十六章(2)
元帝本人从势力划分上来看属于八王之一的东海王司马越的一支,与琅琊王氏关系极为密切,在东海王掌权期间被派往扬州,镇守江东,并在王导、王敦、周顗、刁协等人的辅佐下载江东站稳了脚跟。东海王死后,元帝和他的心腹们都认为北方恢复无望,想要在江东建立政权继续苟延残喘,所以面对北方的乱局一直秉持着观望的态度,以待时机,建兴五年(317年)二月,刘聪攻破长安,晋愍帝被俘不久后便被杀害,转过年来愍帝被害的消息传到了建邺,元帝正式称帝,改元太兴。
其实元帝本人的势力是比较微弱的,他所依靠的主要是王、裴等世家大族的声望和提拔重用桓彝,又为太子司马绍迎了娶庾亮的妹妹庾氏,通过郗鉴调和士族和流民帅之间的矛盾,又默许郗鉴干掉了骑墙的戴渊、周顗等人,对待坚定北伐的祖逖等人进行冷处理,又联合绑定了太原王氏,陈郡谢氏,对于北方来投奔的士族也按照等级一一安抚,五胡来投也安抚受爵,至于有深仇大恨的匈奴刘氏和羯人石氏当然是杀无赦。通过这一系列的权力调整,使得司马氏的江山得以延续,但它也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各家势力太过平均,之所以能够形成稳定的局势主要还是依靠相互间的默契,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稳定,所以在王敦想要出兵灭掉刘隗和刁协的时候,整个朝廷都是用沉默来应对,以至于王敦野心迅速膨胀想要篡夺东晋政权,这时大家又非常默契的全部反对王敦,甚至包括在内主政的王导,这样王敦只能退兵武昌,遥控朝廷。
而元帝面对这种形势是真无可奈何,以至于对王敦说出了“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于琅邪,以避賢路。”这样的话。王敦的谋反也就意味着司马氏的政权威信彻底“丧失”,本来皇权凌驾于上,下面的个股势力相对均衡,如果出现矛盾就由皇帝出面调和,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权力架构,可是元帝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就论士族身份来看,司马氏相较于王、裴、谢等士族并没有优势,这点即使西晋时期也是如此,但是好在西晋时期的兵权还在司马氏的手中,但是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司马氏的兵权优势完全丧失,拥兵的士族能量已经不输司马氏,所以这既是元帝的无奈,也是东晋的无奈。当然除了政权顶层的权力纷争之外,东晋还不得不面临北方五胡的军事压力、南方士族土著和北方侨姓士族间的矛盾,士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士族与庶族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让东晋朝廷叫苦不迭,可是东晋朝廷又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不停的斡旋其中,这也就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政治生态--门阀政治。
其实元帝本人的势力是比较微弱的,他所依靠的主要是王、裴等世家大族的声望和提拔重用桓彝,又为太子司马绍迎了娶庾亮的妹妹庾氏,通过郗鉴调和士族和流民帅之间的矛盾,又默许郗鉴干掉了骑墙的戴渊、周顗等人,对待坚定北伐的祖逖等人进行冷处理,又联合绑定了太原王氏,陈郡谢氏,对于北方来投奔的士族也按照等级一一安抚,五胡来投也安抚受爵,至于有深仇大恨的匈奴刘氏和羯人石氏当然是杀无赦。通过这一系列的权力调整,使得司马氏的江山得以延续,但它也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各家势力太过平均,之所以能够形成稳定的局势主要还是依靠相互间的默契,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稳定,所以在王敦想要出兵灭掉刘隗和刁协的时候,整个朝廷都是用沉默来应对,以至于王敦野心迅速膨胀想要篡夺东晋政权,这时大家又非常默契的全部反对王敦,甚至包括在内主政的王导,这样王敦只能退兵武昌,遥控朝廷。
而元帝面对这种形势是真无可奈何,以至于对王敦说出了“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于琅邪,以避賢路。”这样的话。王敦的谋反也就意味着司马氏的政权威信彻底“丧失”,本来皇权凌驾于上,下面的个股势力相对均衡,如果出现矛盾就由皇帝出面调和,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权力架构,可是元帝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就论士族身份来看,司马氏相较于王、裴、谢等士族并没有优势,这点即使西晋时期也是如此,但是好在西晋时期的兵权还在司马氏的手中,但是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司马氏的兵权优势完全丧失,拥兵的士族能量已经不输司马氏,所以这既是元帝的无奈,也是东晋的无奈。当然除了政权顶层的权力纷争之外,东晋还不得不面临北方五胡的军事压力、南方士族土著和北方侨姓士族间的矛盾,士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士族与庶族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让东晋朝廷叫苦不迭,可是东晋朝廷又没有任何办法,只能不停的斡旋其中,这也就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政治生态--门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