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从蜀汉身上学到什么?(2)
2024-03-26三国演义 来源:百合文库
在历史上真正的“骂王朗”那段中,诸葛亮及其军士被王朗的宿命论驳得“默然无言”。尽管如此,诸葛亮仍然选择了北伐——一场看不到胜利的战争。他是在为蜀国续命,因为理想和战斗是蜀国的精神内涵,抛却理想、放弃战斗只会让蜀国沦为刘表之徒。蜀国末期的穷兵黩武,包括孔明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都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但他们那种“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的斗争精神,以及“明知前路未卜,也要放手一搏”的大无畏精神,是我们当代中国人应当深切领会的。
理想主义成就了蜀汉,但在某些方面,它也促进了蜀汉的灭亡。
蜀国的核心,无需多言,自然是刘关张三兄弟。草根出身,没有家世,但彼此情同手足,心在一条线上,像极了如今的创业合伙人。我们不妨把蜀国看作一个公司,从三个人的白手起家,到中国“前三强”。凭借关羽、张飞、赵云的武力,糜竺、孙乾的财力和诸葛亮、庞统(中途死于落凤坡)、徐庶(被曹操忽悠走了)的智力,公司前期发展迅速,夺得了广泛的市场和资金。但是,这个公司里真正能有话语权的,仍然是刘关张,他们的兄弟利益高于了公司利益,这导致在决策时易失去大局观念,激情执政。比如夷陵之战发动前,刘备几次欲为关羽报仇,都被诸葛亮劝下,可在张飞的质问下,还是不顾大局地向盟友开了火,致使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蜀国在管理上的混乱不仅体现在“兄弟情”上,更表现为权责不分:能者包揽全局,不能者空享其成。
蜀国确实有大将——五虎上将,他们武力高强,名震华夏,每次出征几乎都是带着胜利归来。但也只有这五位了,没有下五位了,因此每死一个,对蜀国来说都是极大的削弱。蜀国打过的仗也有上百次了,但几乎都由五虎上将包揽,这对于后期将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他们缺乏实战经验,只能做名将的副手,这也直接导致了蜀国后期军事上后继无人的局面;反观曹魏,名将也有,但曹操并不总是依赖他们,给小将以成长空间,这使得曹魏前期有五子良将,后期也有郝昭、王双这样的猛将不断给孔明制造麻烦。
蜀国也确实有奇才——卧龙、凤雏和姜维,他们才智超群,运筹帷幄,敌人的一举一动都能预测得丝毫不差。但也仅此三人,再无别人。庞统去世后,孔明独揽全局,担子更重了。所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孔明计虽百算,也难敌对面曹家程昱、荀攸、荀彧、刘晔以及他的终极对手司马懿的轮番夹攻。针对这种现象,蜀国内部也不是完全赞同,丞相主簿杨颙曾告诫诸葛亮不要越俎代庖,“为知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应当确立合理的制度和责任分工,让每个员工都有活干,都能在尽责中得到锻炼。但,为时已晚,整个蜀国已经习惯了诸葛亮的包办,除姜维外也没有能胜任的人才,而且蜀国的国力也已经无法招募和培养人才。整个蜀国的后期,一共就只有姜维和夏侯霸两个新人入伙。缺乏新鲜血液在蜀国各个方面已然成为了常态,诸葛亮尽管意识到,也回天乏术而无力改变了。由此可见,缺乏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权责不分,才是蜀国公司破产的根本原因。
理想主义成就了蜀汉,但在某些方面,它也促进了蜀汉的灭亡。
蜀国的核心,无需多言,自然是刘关张三兄弟。草根出身,没有家世,但彼此情同手足,心在一条线上,像极了如今的创业合伙人。我们不妨把蜀国看作一个公司,从三个人的白手起家,到中国“前三强”。凭借关羽、张飞、赵云的武力,糜竺、孙乾的财力和诸葛亮、庞统(中途死于落凤坡)、徐庶(被曹操忽悠走了)的智力,公司前期发展迅速,夺得了广泛的市场和资金。但是,这个公司里真正能有话语权的,仍然是刘关张,他们的兄弟利益高于了公司利益,这导致在决策时易失去大局观念,激情执政。比如夷陵之战发动前,刘备几次欲为关羽报仇,都被诸葛亮劝下,可在张飞的质问下,还是不顾大局地向盟友开了火,致使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蜀国在管理上的混乱不仅体现在“兄弟情”上,更表现为权责不分:能者包揽全局,不能者空享其成。
蜀国确实有大将——五虎上将,他们武力高强,名震华夏,每次出征几乎都是带着胜利归来。但也只有这五位了,没有下五位了,因此每死一个,对蜀国来说都是极大的削弱。蜀国打过的仗也有上百次了,但几乎都由五虎上将包揽,这对于后期将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他们缺乏实战经验,只能做名将的副手,这也直接导致了蜀国后期军事上后继无人的局面;反观曹魏,名将也有,但曹操并不总是依赖他们,给小将以成长空间,这使得曹魏前期有五子良将,后期也有郝昭、王双这样的猛将不断给孔明制造麻烦。
蜀国也确实有奇才——卧龙、凤雏和姜维,他们才智超群,运筹帷幄,敌人的一举一动都能预测得丝毫不差。但也仅此三人,再无别人。庞统去世后,孔明独揽全局,担子更重了。所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孔明计虽百算,也难敌对面曹家程昱、荀攸、荀彧、刘晔以及他的终极对手司马懿的轮番夹攻。针对这种现象,蜀国内部也不是完全赞同,丞相主簿杨颙曾告诫诸葛亮不要越俎代庖,“为知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应当确立合理的制度和责任分工,让每个员工都有活干,都能在尽责中得到锻炼。但,为时已晚,整个蜀国已经习惯了诸葛亮的包办,除姜维外也没有能胜任的人才,而且蜀国的国力也已经无法招募和培养人才。整个蜀国的后期,一共就只有姜维和夏侯霸两个新人入伙。缺乏新鲜血液在蜀国各个方面已然成为了常态,诸葛亮尽管意识到,也回天乏术而无力改变了。由此可见,缺乏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权责不分,才是蜀国公司破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