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选 | 评《十六和四十一》:把她还给她(3)
于是,何雨如何重建自我,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发现之旅。
将伤口暴露出来,《十六和四十一》的治愈之路也正式开始。三水小草以先破后立的方式将自己对“母职”的理解悄然嵌入小说。和何默默交心后的何雨,选择听从女儿的建议开店创业,以期成为一名“更体面的母亲”,但这不过是母职惯性下表演出的努力——何雨对何默默始终怀有作为母亲的亏欠之心,既然女儿想要这样的母亲,那么自己便这样改变,尽管这又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自我牺牲。然而,另一对母女,时招娣与时新月的故事彻底激发了何雨何默默二人间潜藏的矛盾。被丈夫家暴的时招娣为活命选择丢下女儿时新月,独自出逃,女儿时新月小小年纪受尽折磨,数年后时招娣有了些积蓄才回来接走女儿。何雨为此指责时招娣害了女儿,母亲应当豁出命来保护孩子;何默默则认为母亲也是个人,该被指责的只有家暴的丈夫。面对将时招娣视作有罪者的众人,何默默愤怒地发问:难道母亲就应该为孩子奉献一切吗?
何默默的质问敲击着“神圣母亲”的神话,何雨在与时招娣的相处中亦逐渐动摇了自己关于母亲的固执想象——必须为孩子奉献一切的母亲究竟是人,还是只是一个被规定的道德化身?一个女人,作为母亲,究竟应当将孩子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三水小草在此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在冲击“母职神话”后,三水小草依旧选择以母亲对女儿的爱作为何雨改变的核心动力——“自己好好活,才能教会女儿怎么好好活。”
然而,这种迂回并不代表三水小草在母职议题上的保守。
故事中的于桥西,作为何雨最好的朋友,视何默默为何雨幸福生活的最大障碍,曾多次表达希望何雨放弃女儿,过好自己的日子。但这样的她,也会在何默默决意为何雨放弃自己的人生时表达反对,只因为于桥西明白,何雨是真的爱自己的女儿,尽管何默默曾以为于桥西会是唯一支持自己的人。将“母亲”的属性从女性身上完全剥除,以期成为独立的个人,实际上仍然是在第二性框架下对男性的拙劣模仿。女性不应当将生来固有的属性视作一种惩罚,只有接纳自己的生育职能与母亲身份,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觉醒与女性独立。作为母亲的何雨深爱着自己的女儿,“自己好好活”是为了给女儿做个好榜样,可其中又未尝没有自己的不甘呢?毋庸置疑,束缚女性的母职神话应当被打破,但母女之间真挚浓烈的爱也不该被抹去。
将伤口暴露出来,《十六和四十一》的治愈之路也正式开始。三水小草以先破后立的方式将自己对“母职”的理解悄然嵌入小说。和何默默交心后的何雨,选择听从女儿的建议开店创业,以期成为一名“更体面的母亲”,但这不过是母职惯性下表演出的努力——何雨对何默默始终怀有作为母亲的亏欠之心,既然女儿想要这样的母亲,那么自己便这样改变,尽管这又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自我牺牲。然而,另一对母女,时招娣与时新月的故事彻底激发了何雨何默默二人间潜藏的矛盾。被丈夫家暴的时招娣为活命选择丢下女儿时新月,独自出逃,女儿时新月小小年纪受尽折磨,数年后时招娣有了些积蓄才回来接走女儿。何雨为此指责时招娣害了女儿,母亲应当豁出命来保护孩子;何默默则认为母亲也是个人,该被指责的只有家暴的丈夫。面对将时招娣视作有罪者的众人,何默默愤怒地发问:难道母亲就应该为孩子奉献一切吗?
何默默的质问敲击着“神圣母亲”的神话,何雨在与时招娣的相处中亦逐渐动摇了自己关于母亲的固执想象——必须为孩子奉献一切的母亲究竟是人,还是只是一个被规定的道德化身?一个女人,作为母亲,究竟应当将孩子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三水小草在此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在冲击“母职神话”后,三水小草依旧选择以母亲对女儿的爱作为何雨改变的核心动力——“自己好好活,才能教会女儿怎么好好活。”
然而,这种迂回并不代表三水小草在母职议题上的保守。
故事中的于桥西,作为何雨最好的朋友,视何默默为何雨幸福生活的最大障碍,曾多次表达希望何雨放弃女儿,过好自己的日子。但这样的她,也会在何默默决意为何雨放弃自己的人生时表达反对,只因为于桥西明白,何雨是真的爱自己的女儿,尽管何默默曾以为于桥西会是唯一支持自己的人。将“母亲”的属性从女性身上完全剥除,以期成为独立的个人,实际上仍然是在第二性框架下对男性的拙劣模仿。女性不应当将生来固有的属性视作一种惩罚,只有接纳自己的生育职能与母亲身份,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觉醒与女性独立。作为母亲的何雨深爱着自己的女儿,“自己好好活”是为了给女儿做个好榜样,可其中又未尝没有自己的不甘呢?毋庸置疑,束缚女性的母职神话应当被打破,但母女之间真挚浓烈的爱也不该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