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全面成套的写作方法《十九脉写作要诀》上部(11)
4.2.4.1.2.)形象主线
以波澜线索为中心主线最能引人入胜,但波澜线索能达到的长度是有限的。波澜线索要延长,就要加大波澜的规模,波澜的规模越大,就越容易散乱,散乱到一定程度,就没法用了。
就算作者有能力将波澜线索延到很长而不散乱,读者能抓住的波澜线索的长度也是有限的。波澜线索长到读者抓不住的程度,对读者来说,就是线索散乱了,作品就从引人入胜变成了索然无味。
所以,当作品的干线或某一支线比较长时,应首选形象线索为中心主线。在较短的长度上,形象线索不如波澜线索引人入胜。但形象线索的优势是,无论多长,都不会散乱,无论多长,读者都能抓住。
《西游记》八十一难每难各有一条波澜线索,贯穿整部作品的只有形象线索。
形象线索与波澜线索的长度是相对而言的。《聊斋志异》中有些故事,在千字的篇幅上以形象线索为中心主线,在几百字的篇幅上以波澜线索为中心主线。也有些故事,在几百字的篇幅上以形象线索为中心主线,在几十字的篇幅上以波澜线索为中心主线。
形象本来就是小说中自然存在的线索,每个形象都是小说中的线索,主要形象是主要形象线索,次要形象是次要形象线索。
写小说时,应该象《三国演义》那样,将所有形象串在一起写。构思小说时,应该象《三国志》那样,一个形象一个形象分别构思,分别研究每个形象的人生遭遇、心情言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化身为形象构思,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形象的特点和性格,才能保证每个形象的心情言行前后一致。
4.2.4.1.3.)隐含主线
在诗歌等作品中,中心线索有可能是隐含的,未在作品中直接显现出来。例如很多诗歌,其主线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但诗歌很简短,连故事的梗概都不提,只从各个角度对那个故事抒发感慨。
作者肯定要知道自己作品的隐含主线,不然作品就乱套了。只欣赏的读者可以不知道作品的隐含主线,照样会觉得动人感情。想学习的读者必须知道作品的隐含主线,否则永远分析不清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
很多流畅的文字,看似没有线索,其实是有一条隐含的线索。否则不可能那么流畅。
4.2.4.2.))从线
从线即从属线索,例如,小说中的次要形象线索是形象从线,次要波澜线索是波澜从线。
从线的汇聚中心是主线,从线要向主线汇聚,融入主线的流域,与主线合为一股气势。
以波澜线索为中心主线最能引人入胜,但波澜线索能达到的长度是有限的。波澜线索要延长,就要加大波澜的规模,波澜的规模越大,就越容易散乱,散乱到一定程度,就没法用了。
就算作者有能力将波澜线索延到很长而不散乱,读者能抓住的波澜线索的长度也是有限的。波澜线索长到读者抓不住的程度,对读者来说,就是线索散乱了,作品就从引人入胜变成了索然无味。
所以,当作品的干线或某一支线比较长时,应首选形象线索为中心主线。在较短的长度上,形象线索不如波澜线索引人入胜。但形象线索的优势是,无论多长,都不会散乱,无论多长,读者都能抓住。
《西游记》八十一难每难各有一条波澜线索,贯穿整部作品的只有形象线索。
形象线索与波澜线索的长度是相对而言的。《聊斋志异》中有些故事,在千字的篇幅上以形象线索为中心主线,在几百字的篇幅上以波澜线索为中心主线。也有些故事,在几百字的篇幅上以形象线索为中心主线,在几十字的篇幅上以波澜线索为中心主线。
形象本来就是小说中自然存在的线索,每个形象都是小说中的线索,主要形象是主要形象线索,次要形象是次要形象线索。
写小说时,应该象《三国演义》那样,将所有形象串在一起写。构思小说时,应该象《三国志》那样,一个形象一个形象分别构思,分别研究每个形象的人生遭遇、心情言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化身为形象构思,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形象的特点和性格,才能保证每个形象的心情言行前后一致。
4.2.4.1.3.)隐含主线
在诗歌等作品中,中心线索有可能是隐含的,未在作品中直接显现出来。例如很多诗歌,其主线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但诗歌很简短,连故事的梗概都不提,只从各个角度对那个故事抒发感慨。
作者肯定要知道自己作品的隐含主线,不然作品就乱套了。只欣赏的读者可以不知道作品的隐含主线,照样会觉得动人感情。想学习的读者必须知道作品的隐含主线,否则永远分析不清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
很多流畅的文字,看似没有线索,其实是有一条隐含的线索。否则不可能那么流畅。
4.2.4.2.))从线
从线即从属线索,例如,小说中的次要形象线索是形象从线,次要波澜线索是波澜从线。
从线的汇聚中心是主线,从线要向主线汇聚,融入主线的流域,与主线合为一股气势。